当教师丢失心灵时

帕尔默说:“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今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下午去听一个老教师的课,这位老师是从公办学校过来的,在体制内呆的时间太久了。刚进来的时候还夸夸其谈,说他教了多少年,得了多少荣誉之类的话。他的课堂实在是不敢 恭维。上课像老学究一样,两只手按着讲台,不停地在念教案,其间一节课从没有走下讲台。讲精读课文还在抄词语解释、抄段意、写中心思想,这些是我小学时的老师才这样教的。整堂课学生听得晕晕乎乎,老师照本宣科,丝毫没有关注学生的听课情况,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照着老师的要求,讲完就抄,他的课堂,学生是麻木的,思维是禁锢的,长此以往,这班学生就被他教成了提线木偶了。

现在教学改革热火朝天,这位老师为什么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我想在体制内呆久了,养成了庸、懒、散的思想,他在偏僻的山区呆着,凭着以前的一点功底在那里独步天下,满以为自己有两把刷子,殊不知早已是井底之蛙。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教师全员培训时看的一部经典教育电影《死亡诗社》。1959年的美国,保守、严谨、刻板、功利和封闭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是全美最有名的预备学校,以应试有名著称,它的校训是“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在那里,教育模式是固定的,老师上课不能越雷池一步。这样的课堂不仅单调而且乏味,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有一个叫基丁的新教师突破固有的模式,他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想,要走自己想走的路,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发散性思维渐渐地影响了一大批学生。他们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有一个叫尼尔的学生因为父亲要他报考医科大学,他自己万分不愿意,所以导致他在绝望中自杀。这件事影响很大,学校经过调查,认为是基丁老师的错误引导让学生走向毁灭的道路。基丁老师被迫离开学校。

这部电影的教育意义在于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打破陈旧的教学体制,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自我。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方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培养呆滞的思想,而是要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当前的教育,有多少教师丢失了心灵,我们那个内心真实的自我不见了,有的是将个人特质与教学实践割裂了,我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迫使学生规规矩矩地按自己预设的思路往前走,在这个过程中,不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学生一旦有自己的见解或看法,被老师视为异样的声音瞬间压制了。课堂上是老师的独角戏,老师和学生之间筑起了一堵高墙,隔阂了。

教师如何找回丢失的心灵?这源于要唤醒自己“心中的教师”,当你在得过且过时,当你在应付式地上课时,我们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你面对的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你的职责,你不能这样误人子弟啊!内心发出的呼声在召唤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它告诉我们做事要顺从内心的真理,不能为了表面的权威而对学生漠视。曾经在教育过程中,我碰到那些智力低下的,看起来有点傻乎乎的孩子,他们根本学不懂,作业也不会做,考试考几分。很多时候,我往往是把他们放弃了,任由他们自生自灭。有时提问题的时候,他们也想举手,可是我却视而不见,根本不关注他们,轻易地扼杀了他们想成长的欲望。现在想想,真是内疚不已。他们虽然智力低下,但也有受教育的权力,作为老师,应该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在他们的世界里也有想出彩的愿望。

教育要面向全体,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生命都发光。我们就不能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围绕在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周围,大家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一起讨论、交流、质疑,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放飞心灵,形成独特的个性,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