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晚上,陈石教练陪伴我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个人成长教练对话,探讨了我在面对竞争时的核心信念、情绪困扰和应对策略,并明确了未来的改进方案。
起笔写这篇总结的时候,对于改进方案,我已经践行了三天,也更加笃信本次教练的实效。
一开始,陈石教练在与我进行简单对话过程中,帮我理清了本次个案的目标:面对“被淘汰”的可能时,如何聚焦于创造而非陷于情绪?
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分享一下本次个案中的收获。
1. 竞争心态转变与核心信念
在面对竞争时,我内在驱动力的变化:从过去的单纯追求“不被淘汰”这一底线目标,转变为专注于投入过程本身,不再过度关注最终输赢。
期间我和陈石教练分享了一个过去经历中的高光时刻:在一次党员献课中,因压力和自我怀疑而出现恐惧和否定,最终通过备稿、反复演练、全情投入的方式克服,收获了真实、敞开和爱的流动感觉。
在教练的陪伴中,我逐步认识到自己核心信念的根深蒂固:源于童年弟弟出生后,形成“我被天然淘汰/不被选中”的信念。这种信念使我感觉世界是弱肉强食的,因此常常感到自卑和恐惧,不认为自己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
2. 情绪冲突管理与内在力量发现
在教练引导下,我通过表达愤怒、体验悲伤等方式,直面了内在的抑制性情绪,并将其转化为内心力量。同时,我也意识到竞赛中的情绪反应源于过往经历与对“天选之子”标签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教练有过三次确认我的感受,他准确地说出了我当下的感受这一举动,增加了我对他的信任。
于是在面对阴影面部分,头脑瞬间起了防御之后,我会第一时间向他坦白,也会愿意跟随着他的引导试一试,较快地放下了防御。
3. 复盘与目标设定
在教练过程的最后阶段,我们一起回顾了教练过程中发现的制约因素:童年信念、与人竞争时怯懦、以及因不自信而敌视他人成功的表现。
陈石教练帮我总结并明确了未来期望达成的美好生活状态关键词:“真实、敞开、自我负责、有爱的能力”。
这一总结与明确于我而言是非常需要的,我几乎在他说出口的同时就忍不住点头认同,我的直觉也是这么“告诉”我的,但是言语部分我总是词不达意。
更让我感觉到教练细致入微的是,他引导我思考了“日常行为习惯调整”部分,并且在我略显冗繁的表达中理出了关键词与我进行确认,甚至引导我进行了难易排序,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如何落地。
从周一个案结束到今天,我会在午睡前和晚上睡觉前感受自己的身体,回到当下,与身体和解,感受自身的完整存在。
在增强觉察力方面,觉察到自己出现评判或想要指责的念头时,能及时停下并重新将注意力聚焦在“我能做什么”上。
在坚持做到前面两条的情况下,我开始真正保有对孩子以及同事的好奇心,尤其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使用指责,而是尝试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
这三天落地实修时,我感受到了自己就像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虽步履蹒跚,却充满了对自己和对未来的好奇与渴望。这似乎是连接到了生命本源的力量的感觉,我还在继续体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