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读书交流中,听到小辛说圈子里有个老师写孩子积极的事情、鼓励已经写了700多天;也有伙伴分享前段时间和孩子有了冲突,孩子的状态还没调整好,自己最近也尽量少说、多觉察、多关注自己,同时也开始更多关注孩子积极的一面,比如说自己读书的时候孩子陪自己一起吃早饭,回老家帮自己拿行李,和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也想到自己在学家庭教育课时,有一节老师让给孩子写信,从近到远,描述孩子的优点事件。以前也有给孩子写信的想法,但总觉得他还小,只是便签简记录他的成长故事,那天想想真动笔吧,晚上上完课再手写信,写完都过了12点了,但自己还是非常开心的。早上起来,我说童童,妈妈给你写了封信,我给你念念哈,他真的一直在那听,读完他从我手里把信拿过去,然后在那看,我说你要给我读啊,他说我读。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就是念信的人觉得很开心:很骄傲,听信的人感受一定差不了,虽然现在还不到三岁的小朋友。
自己毕业一直在教育行业,以前也不喜欢盯着孩子们的缺点,总觉得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所以在别的老师眼里“顽劣”的学生,我一样觉得是可以改变的。如今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也喜欢去看他的兴趣、他的优点,就事论事,不要因为某一点去评判孩子,多给孩子正面反馈。这几年的学习,自己更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实际在身边,也会有教育理念的冲突。拿最近的小例子,过年我们来姐姐家,因为姐姐家新装修,我妈妈相比平时更会格外注意我家小朋友的行为。有很多的不可以,有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我并不认同,比如说小椅子不能在地砖推着(其实椅子腿是有黑色胶圈的),这个事情说了几遍后,有天晚上我看到小朋友是把小椅子搬着走的,姥姥看到进屋那段又是推着,就一直说他不听话,淘气,和没和你说别推椅子……我没忍住走过去说,孩子是抬着过来的,他是抬不动了才开始放下一段推的,要多看到他好的、改变的部分。我想很多的人,就是和我的妈妈一样,并没有关注抬的那个行为,只要是推了就是不对。生活中会对孩子有的负面的评价,其实和新家也无关,这和妈妈接受的教育、她的教育理念、她成长的环境有关,她觉得孩子是“管”出来的,我说什么你就该听什么。
但孩子越小,我们大人用权威,用评判,破坏的就是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能力,他的创造力,他的自信心。一个孩子的自我认同,对自我的评价,自我效能感,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就像书里老师写的:“这些负面的评价貌似是合理的担心,实则是父母自己尚未成熟的认知和内心难以抑制的恐惧罢了。
教育没有捷径,父母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学习,从内心真正的改变,别人一味的告知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