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晚上接到了孩子的家庭作业,其中数学作业是背乘法口诀表。看到这个作业,不免有些疑惑,毕竟还没有开始学习乘法,现在就开始背乘法口诀显然有些太早。但老师的意图也很明确,提前让孩子们背一背,接触一下,等到后面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减少因为背口诀而带来的学习压力了。
不过,这样背下来的乘法口诀表,其价值也许就只是用来计算而已了。个人认为,乘法口诀表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1、深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编制乘法口诀时,大多数是根据加法算式算出结果后,让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自主编口诀的,此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忘记了这句口诀该怎么办呢?以此来引导学生根据口诀的前半句想一想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想一想我是怎么算出结果的?这样,使学生回归到原点去思考口诀的来源,不仅能让学生对口诀加深记忆,也深化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起结构化的认识。孩子们初次接触乘法口诀时,大多会按顺序依次说出答案,其实这也符合孩子们的心智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的。以二六十二为例,此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是怎么算出二六十二的?此时大多数孩子应该都是写出6个2相加的算式,在肯定孩子想法的同时,还可以再追问:你能根据二五一十算出二六多少吗?10+2表示的是什么?(10 是5个2,再加1个2就是6个2,也就是二六十二),继续往下写,还可以写出那句口诀?你是怎么算出二七十四的?
此处,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会表现出不同的水平:
水平1:继续写出7个2相加,且一个一个地加到14;
水平2:继续写出7个2相加,会把其中的几个2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再依次加起来;
例如:直接圈出其中的4个2,知道这是8,剩下的3个2是6,所以8+6=14;
或者4个2 直接说出是8,然后再依次加2,最后算出8+2+2+2=14;
水平3:直接12+2=14,但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水平4:不仅直接用12+2=14,且能较为清晰,有条理地说明道理;
3、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培养运算能力。
计算是发展推理意识的良好载体,发展运算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学生在初次接触乘法口诀时,常常会不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认为二三表示的是2和3,于是就产生了二三得五的口诀。特别是在没有正式学习时,家长自己教孩子背乘法口诀时,多数家长也想不到要结合运算的意义来帮助学生理解口诀,只是简单粗暴地让孩子们背,认为背熟练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我们可以巧妙地孩子们在背口诀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例如二三得五这样一种错误,就可以结合加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进而去思考,如果二三表示的是3个2相加,等于5的结果是否正确?为什么?
再如,当孩子会背了乘法口诀时,还可以采用“挖空”的形式,让孩子们去填二( )十四,并让学生从口诀的意义去思考:即2个( )是14,或者( )个2是14,从而找到答案。
写在最后:
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写的逻辑有些不清晰。其实,乘法口诀的根还是在乘法意义的理解上,当理解了乘法的意义,理解了口诀表示的意义,即使口诀忘记了,孩子们也能根据意义,运用合适的方法找到最后的答案,只不过会慢一些。有专家说:孩子们学习初期,不要担心慢,慢着慢着就快了。也许,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静待花开,她们真的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关于乘法口诀的学习,日常教学中我们真的是了解过学情吗?当课堂上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或者是提前学过的孩子直接把乘法算式,乘法口诀脱口而出时,我们都认为每个孩子都知道了,也应该都知道、都会了;可如果孩子从来没有超前学习过,他们会吗?他们即使不会又敢说吗?于是,我们的课堂就变成了少数人的狂欢,一部分半知半解的学生就在这些孩子们的裹挟中前进,至于学到什么了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会做题就可以了。所以当后期学习到乘法分配律,学习到其他相关的知识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其实,问题不是那个时候才出现的,而是从一开始就有了,只不过是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积累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