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答疑中老师分享的有关多子女教育的问题,深受触动。
我一直是一个类似学院派的人,学了咨询,更多是用咨询的视角来看,出现矛盾问题,先了解发生了什么,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理对错。但是我发现孩子的冲突越来越升级,我也越来越烦躁,疲于应付。直到今天的答疑让我彻底改变思路。
一句话来说:家长不要做裁判,事态升级都是家长参与导致的。
以前知道这样的理论,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执行的不好,其实也是没理解。今天一位家长分享三个孩子的冲突,小的很霸道,妈妈经常出于保护小的抱起小的,或者制止大的,其他时候觉得都很好,就是这个冲突很烦。
老师引导的非常用心,如果我们始终都在做裁判,真的等我们老了,孩子们还在为大大小小的事情争执,我们怎么办?如果真的我们不在,孩子们会冲突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吗?是不是我们放大了这些影响,也会担心这样的冲突其实是在证明自己的教育水平不够?到底不希望孩子们冲突是谁的需求?
这些问题听的我振聋发聩,我一直在做那个拱火的人,还觉得自己做了很多努力,好像是在教会孩子们更多道理,其实是在剥夺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现在小的特别霸道,老大停下来他还敢不停的上去踹几脚,不停的发泄,而老大也一直看我脸色,委屈又不敢言语。
老师说要做到两点:当下不去评判,要处罚一起罚,不论对错,只罚打架本身,你们的原因我不关心,那是你们的事情。另一个就是要不断的去夸老大的责任和担当。
我的理解是:在他们依然这样一言不和就上手的阶段,只需要先让他们意识到打本身就是错的。等他们不是这样的方式,我可以在其他的时候和他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在肯定的时候说出他们做的好的地方就行。 以前也想夸老大,但感觉和事实不符,其实是我没看到,还是要不断的去肯定鼓励,这样也是给老大信心和责任,也是在老二面前树立老大的威信。我还反思到自己处理问题时没有避开孩子,一起批评,一起说对错,这样都没有面子,反而变得更愿意指责对方,都想管对方。
我基本上是清楚方向了,先不管,只惩罚打架本身,可以让他们换个地方专门去处理,打就打吧,不激怒我的情绪,他们就能专注于自己本身的矛盾了,没了观众,也不会持续太久。多夸老大的责任,夸老二的灵活,善于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