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自《纪琼谈家》
情景再现:昨天孩子跟我说,因为他说脏话,老师就让他自己扇自己的脸。我一听就觉得这老师做得不对,我想找老师问问情况,但我家孩子一直说不用去,还说这是开学时他们定下的班规。我问孩子当时打自己脸时的心理状态,孩子说没有什么感受。孩子的爸爸也很生气。我说,你看爸爸妈妈心疼你,这要是老师打你脸,我们肯定得找他问清楚。然后孩子说如果是老师打他,他肯定举报老师。我还是受不了,所以我想请教下院长,我该怎么说。还有孩子为了劝我别去学校,还说我要找老师,这班规不执行了,他就白挨耳光了,这是不是受害者心理,还是我想多了。
一、老师让孩子打自己脸,我受不了
1. 你找老师的目的是什么?
和老师沟通是非常讲究技巧的,首先要弄清楚我们找老师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层层预设,看如何以及能否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2. 特别值得提一下,爸爸听到儿子被扇了耳光,大声说“谁打你脸了?”这个反应是比较好的,能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对他的支持。
爸爸大声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了来自爸爸的支持。这就叫看见,看见孩子。
二、有时候,我们需要“幸灾乐祸”的心态
1. 他知道错了,他接受惩罚了,他明白打脸很疼。这样的惩罚,如果孩子并没有羞耻感,是没事的。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就要看孩子本身的感受,如果孩子觉得没问题,那就没问题。家长千万不要把自己“无法接受”的感受,混淆为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他第一反应里没有那么强烈的羞耻感时,你就不要把他强化了。这是一种亚文化的影响。这件事对孩子来说,已经没事了;但它对你来说,还没有过去。为什么对你来说,过不去呢?因为你是一个渴望被认同的人,当孩子不被人认同,受到老师惩罚的时候,你共振到了那种不舒服,这就是人的不由自主地一种想法。孩子那边自我消化了,甚至还盼着别人“挨打”,他看笑话。这种心态其实挺好地,有时候这种“幸灾乐祸”地心态会缓冲一下当下地压力和焦虑,所以这件事没必要上岗上线。
三、自我反思,和过往的不舒服和解
1. 不要去找老师,这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你没有表达好,或者老师理解有偏差,进而产生新的异议,那就得不偿失了。
2. 和自己过去不舒服的经历和解。
这件事不算个事,但如果你觉得这是个事儿呢,你得自我反思、自我觉察,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曾有不被认可的时候,而你把自己曾经的经历过分地投射到这件事情上了,所以孩子没什么问题,反而你自己受不了。那这件事怎么去解决呢?办法就是和自己过去不舒服的经历和解。
孩子就是一面镜子,能照见家长很多过往的心理模式和卡点,要抓住机会突破卡点,和孩子一起成长。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
纪琼有话说:亚文化是某个区域内人们约定的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流文化相同的价值观,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观。虽然案例中的打脸是不合适的,但在亚文化的圈子里,孩子是接受的,这样的惩罚也没有让孩子产生羞耻感,便是没问题的,家长就没必要上纲上线了。人要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觉察。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不被认可的时候,不能抓着过往,要学会和自己过去不舒服的经历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