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教育经典感悟-08.09——对孩子成长关键期进行专项系统性阅读指导的意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知道,一个人在一生中能读完的书不超过2000册,并且其中大部分是在学校学习的几年时间里读的(一半以上的书),因此,我极其严格地挑选少年时期的必读书籍。于是就建立了‘少年期金色图书室’。这里有专门适合少年阅读的最有趣的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第586-587页)

      感悟:读了这一则教育名言,我作为有三十几年教育经历的教育人来说,只有惭愧、羞愧与无地自容!因为回想自己的教育生涯,我在从事的教育事业中很难也没有完成先生的阅读指导要求,虽然带头阅读,开展“阅读每课前五分钟成果展示”“阅读新星奖励”“读书笔记展览”“读后感写作”等,但是还是确实无法与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几十年前在前苏联期间就对基础教育段的孩子实施的专项、系统的阅读指导相比!的确是汗颜啊!今天之所以能鼓起勇气来写点阅读感悟,主要还是出于一种对理想教育的期盼与对真教育的追求,希望给那些还存在有教育理想火花的年轻教育者,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而已!

      首先,先生他概括地介绍了,在一种理想的阅读教育环境中,一个人一生可能读完的图数量。他说:“我知道,一个人在一生中能读完的书不超过2000册,并且其中大部分是在学校学习的几年时间里读的(一半以上的书)。”如果按照这个量计算,一般一个孩子读到大学16年时间(读大学一般都可以读完,硕士以上毕竟不是大多数学生的教育),那么每年至少需要读完125本书籍,而且是大部分在学校期间读完。这可能吗?最起码在我国现在的教育形考核评价体系下,很难完成!为什么?教师之惰兮?父母之过兮?学校之过兮?……唉!原因大家应该比我还清楚。

      其次,先生给我们指出如果要试着完成这个任务的路径。他说:“因此,我极其严格地挑选少年时期的必读书籍。于是就建立了‘’。这里有专门适合少年阅读的最有趣的书。”那么,先生是如何做的呢?他为了通过科学的阅读引导,发挥阅读育人的强大功能,同时他深入研究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将二者完美结合,为孩子们制定了“严选后的少年必读书单”,将这些“专门适合少年阅读的最有趣的书”放置在“少年期金色图书室”里。这一点与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的“学生经典阅读陪伴成长系列”读本异曲同工,这就是朱老师学习尊崇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育人理念并用于实践的创举吧!细细想来,我们当下的家长、老师、校长、教育管理者,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远见与卓识?能有这样的耐心细致的考量?

        所以说,别老是埋怨孩子们不喜欢读书,埋怨自媒体时代的诱惑,埋怨教育内卷带来的冲击,这些原因是有,但是在基础教育“双减”的大背景下,我们还是欠缺在老师的引领下,家长的配合下,学校的积极组织下,大胆的结合教育教学及“课后服务”的安排,开展阅读设计、阅读生涯规划、阅读指导计划、师生共读计划、亲子阅读计划等等的尝试的勇气与恒心!也许同仁们又会笑话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又不在一线!但是至少我看到了我们在阅读教育上面的差距!只有发现与别人之间的差距(过去几十年前的水平),我们才有赶上取得可能,您说呢?但愿对您有些许启发,早日把“装饰性阅读”“任务型阅读”改为“兴趣性阅读”“育人式阅读”!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习惯,让他们受益终身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