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尽力使每个孩子逐步补充自己的图书,使阅读成为孩子最大的精神上的需求。在孩子们上小学的头两年中我就已做到使每一个家庭都有了藏书。在一些家庭里,藏书超过了500册,在另一些家庭里,要少一些,但每家的藏书都逐月增加。如果一个月之中家庭藏书连一本也没有增加的话,那我就认为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第274页)
感悟:关于老师和家长指导孩子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条件的话可以有自己的藏书,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甚至成为终身的爱好。但是在线下交流时候,听到老师们说,这样对于一般的老师的要求有些太高了,而且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什么?因为老师都迫于工作(考核)的压力,无法实现藏书与高质量的读书,何谈指导学生藏书与读书?但是,不管怎么说,我在感悟中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万一以后实现了呢?毕竟我们的城市在飞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正在不断更新。
今天接着这个话题,我们一起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示范吧!
首先,他给我们呈现了他指导小学地段的藏书与读书的成果。他说“我尽力使每个孩子逐步补充自己的图书,使阅读成为孩子最大的精神上的需求。在孩子们上小学的头两年中我就已做到使每一个家庭都有了藏书。”先生努力做到了让孩子们有藏书,并且知道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对世界探寻的方向选择增加一些书籍,逐步让他们把藏书与往储钱罐里塞硬币一样有成就感!让自己的“小图书馆”成为自己的“智库”,随着家长的配合与参与,满满的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到“悦读”的境界升华,成为孩子们最大的精神需求,这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良好的开始。
其次,先生谈到了藏书式阅读的实践案例。“在一些家庭里,藏书超过了500册,在另一些家庭里,要少一些,但每家的藏书都逐月增加”这是令人惊讶的藏书量,这个数量足可以和我们现在有些家庭给孩子玩具、零食数量相媲美!前苏联时候,有的家庭孩子的藏书竟然达到500册!有的少一些,但是先生有一个要求,不管多少,要求家长配合老师的指导,每个月都要有所增加!这看来很难,但是细想起来也不难,只要我们每月网上少购一次物,每周少带孩子去一次“肯德基”“麦当劳”,少买一包烟,就会轻松搞定!不信年轻的家长你们试试看!
先生提出了一个考核的家庭教育投入的“晴雨表”。他说“如果一个月之中家庭藏书连一本也没有增加的话,那我就认为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老师家访发现,家里藏书一个月没有增加一本,这就说明这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的投入与关注度出了问题。甚至说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想象!由此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对于家庭教育的观察与指导是何等的细致入微!他需要投入多少的时间与精力?他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责任心有多么强烈!实在是难以想象!令人汗颜啊!
我们倡导“书香校园”“书香社区”,但是有谁能上升到建设“书香家庭”?这需要全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教育需要榜样的引领,需要阅读学习软环境的营造!让我们老师、家长、校长和某某长……所有的成年公民,都能在公共场所,少一些时间玩弄手机,多一些时间捧起书本,哪怕是装装样子也行,也总比在孩子们面前音频很大且肆无忌惮地刷着小视频,惬意的开怀大笑给孩子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少一些吧!也许我又在“痴人说梦”,但是在社会文明进步的时候,是需要有一些教育者或“准教育者”冒一些傻气,因为毕竟那是有良知的“园丁”们为了更多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大写的人”所做的“浇水”“施肥”“捉虫”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