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我阅读了樊登推荐的一本书《学习的战争》,本书源自于韩国KBS的纪录片,团队历经18个月,走访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法国,英国,以色列,印度等全世界教育先进的地区,调查了解这些地区教育的特色和优缺点,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书中通过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对比,以及各国教育特点的展示,拓展了我眼界的同时,也引发我对学习教育方面的思考。
一、对比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事实胜于雄辩。”为了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一看每个国家不同的学习方式,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纪录片团队节目组带领四位主持人来到韩国、我们最熟悉的中国、日本东京大学、印度、法国、英国、以色列等世界先进教育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比较得出,他们不仅看到了清华学生的刻苦,能够感受到中国最优秀的大学生都将自己学习的目的放在家人、社会、国家的层面上。
日本最典型的学习方式是记笔记。日本人一直有一种观念,认为只有把笔记做好了,才能取得好成绩。即便上了大学,平时的讨论和辩论也会记笔记。
法国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高考当中占分最高的学科是哲学。哲学老师会喜欢带着一群孩子坐在咖啡馆里边讨论哲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备哲学思维的年轻人。
英国最典型的学校就是牛津大学。牛津大学倡导的是提问式学习,采用一对一导师授课方式,每位教授对1-2名学生集中进行个人辅导。也有讲义式教学,但以一对一辅导为主。牛津大学有一个原则,就是每天晚饭时,所有学生都要聚在一起就餐。他们在就餐时可以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讨论。前不久我聆听了英国剑桥大学商学院的吕莎莎教授的讲座,她也重点强调了剑桥大学师生每晚也有学院聚餐,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彼此之间在学术上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社交沟通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个非正式场合,老师、学生之间可以随意与身边的人一起交流自己的观点,这样更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在这些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犹太人的学习教育方式。犹太人是创造知识奇迹的民族,是学习世界的强者。23%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犹太人,有179个人,他们的头像被雕刻出来放在以色列的大街小巷上。犹太人认为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学习的楷模。每个星期六是安息日,从周五晚上太阳落山所有犹太人就回到家里,不出家门。所有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长时间的安息日晚餐,交谈、唱歌、喝酒。父亲会在安息日和每一个孩子单独交谈。这里能看出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
犹太人的学生为什么能够这么自由的,不去为了高考而拼命学习吗呢?原因是在以色列高考在孩子心中不是一座独木桥。以色列的孩子们高中毕业之后必须服役三年,孩子们晚一点去上大学,心里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他们可以开放地探索,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老师也可以教自己想教的东西,因此大家都很轻松。
二、东西方学习动机迥异,调动学生内在动力。
节目组在采访中发现,相对来说,东方人比西方人学习劲头更大,那么东方的这种拼命学习的方式起源在哪里呢?东方人为什么会拼命学习?原来东方人的学习动力是为了家人,社会和国家而学习。他们往往不是为个人,而是为集体而学习的,与独立性相比,他们更重视学习的连贯性,也一直都在为摆脱贫困、提高身份而努力。韩国,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的过程中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个人的成就提升到家族,国家的场面,他们都说学习为的是家人,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而不是个人。
而对于西方人而言,个人的成果仅限于个人而已,学习目的仅限于自身,所以受到挫折后会放弃学习,即使自己不爱学习,也只是自身的问题而已,不会产生心理负担。
东方与西方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同,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西方文化重视的是个人和独立性,强调独立且注重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重视的是集体和关联性,注重的是相互依存和关系。东方人的学习目的超越了个人,扩展到家族和国家,东方人努力学习并在学业上取得很高成绩,是为了国家学习的目的性,成为他们非常强的动机。
对于东方人而言,学习并不只是为了个人的用意或财富,而是为了国家的幸福与安宁,因此,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也不会轻易放弃,脑海中会浮现出家人对自己充满期望的脸庞,所以会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努力读书。所以东方人会比西方人更认真的学习,而学习有多认真,学习成绩就会有多好。
比如少年时期的周恩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他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读书不是为了个人主义,而是为了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千千万万的全中国人民。正是因为少年时代的周总理心怀大爱,所以心中有巨大的内在动力。
三、不同的上课学习方法,未来学习之道提问讨论。
在长时间的访谈中,节目组记者认识到东西方的不同学习方式:背诵的东方,提问的西方。东方人通过背诵来学习,西方人则通过包含了提问的对话与讨论来学习,以上不同的学习方法,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成就和文化遗产,这两种学习方法各有优势与局限性,我们不能简单说哪一种学习方法是好的,是正确的,但世界上很多知名大学,无数精英都开始关注“提问式学习”。
东方和西方国家的课堂截然不同,在东方国家学生的嘴巴闭得非常紧,安安静静的坐着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与此相反,在西方国家,学生与老师之间不断的提问与问答,是一种讨论式的上课方式。
由于东方和西方学生上课方式的不同,所以导致,东方与西方国家的孩子所提问题的“质”不同。东方的孩子虽然眼中充满好奇,但绝对不会轻易开口提问,而且提的问题都非常基础,千篇一律。西方国家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已经习惯了随时提问的学习方式,只要对事物产生了好奇心,就会毫不犹豫的提问,而且提问的水平很高,能够提出一些完全想不到的奇怪问题。
东方重视的是“以听为中心”的教育,而西方重视的是“以说为中心”的教育,在东方,大人总是告诉孩子要听话,而不是教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情,但是在西方,大人一是鼓励孩子积极的表达,还要毫无犹豫的提出疑问。
由于东西方的知识观不同,所以导致学习模式也不同!东方人追求的是让孩子在安静的氛围中接受交给的知识,是一种灌输式的学习。读书人专注于学习,努力的背诵,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实现自我改变。
我想到了我们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大,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他认为,学习知识就是自己的终极目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讲学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坐在下面认真的听,然后积极的背诵,把所学的知识记在脑子中。
西方人的学习方式是让孩子尽可能的提问,然后展开讨论与辩论,让孩子最大限度的把要学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古希腊人把“战斗能力”和“辩论能力”作为评价一个男人能力的指标,偏爱讨论与辩论的学习方式,他们相信,知识存在于自己心中,要通过提问,把他们寻找出来。东方人与西方人自我认识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种社会对知识所持观点的差异。
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让我除了开阔眼界之外,学会了能够接纳自己,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另外我们在今后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可以借鉴一下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