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读了,陈海贤的《亲密关系》一讲,讲到了想要改变对方这种关系难题。
让我想到了自己,虽然我也经常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好像从来没有这样深入的思考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
今天我也借着作者的思路对号入座一下,思考一下我们在要求对方改变时候的心理。
我们对伴侣改变要求一般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行为的诉求,也是最简单、最表面的诉求,是希望伴侣作出行为的改变。
比如多学点东西、多承担家务,有个好习惯等
第二个层次是态度的诉求,也就是希望伴侣重视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所有的改变背后都有需要。比如妻子要求丈夫蒸米多放点水,她不喜欢吃太硬的米,就算丈夫不想改变,他也不能忽略我的需要,或者认为我的要求是无理取闹。
第三个层次的诉求是心理活动的诉求,也就是希望对方的改变是心甘情愿的,而不是在要求和逼迫下产生的。
但要求”这个动作本身,和“自发自主”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
这个暂时还没有想到,因为前两个要求都没有实现,放低了期待,还没有达到这个层级。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陷入这样的纠结里呢?
第一个原因是,双方对改变算不算是一种付出,有分歧。
”按道理来说,你希望对方改变,对方做出了改变,你应该心怀感激。但很多时候,要求改变的人,并不觉得对方做出改变是一种付出,而是本来就该这样。相反,要求对方改变,反而是自己在付出”。
这个确实会有,经常会觉得那不是眼见的事情吗?人不就该这样吗?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不应该很自律吗?我还得说你,你以为我想说啊,说别人的那个人才累的好不?
而对方显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会认为,你看我都改变了,你还不满意。
第二个原因是,如果对方是被要求改变的,那提出要求的一方就会承担“强迫”、“控制”的责任,就好像是欠了对方。这会产生内疚和自责的情绪负担。
为了回避这种内疚和自责,人们就会既要求对方改变,又希望对方是发自内心改变的,而不是被要求改变的。
这个一大部分吧,当然更希望对方自己有自我改变的认知,认识到改变的必要性,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自发的做出改变。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爱的两面性。
爱的一方面是控制。它会让人希望对方按要求行事。越是重要的人,就越难忍受对方跟自己的期待不一样。这背后,是人对安全感的需要。
而爱的另一方面是放手。
这种纠结会让人莫名其妙地烦躁。而多数人最终找到的出路就是埋怨对方:你为什么不跟我心里想的那样?
我们往往喜欢的是理想中的那个他,而现实中的那个他就是这样的,你接不接受吧?!
不接受,他还是那样,双方都痛苦。
既然这种纠结的根源,是爱的两面,控制和放手,那也相应有两个办法:要么选择继续要求和控制,要么选择遵循对方的自发自愿。
如果选择了要求和控制,那就应该只看对方的行为。无论对方眼神里流露出多少的不情愿,只要人家做到了,那你就应该高兴。
可是,一旦选择要求和控制对方,那就需要小心,因为这种要求和服从有时候会变成一种固定的关系模式,提出要求的一方一直在扮演推动和主宰关系的人,另一个人永远在不情愿地应付,这让两个人都很累。
而如果选择遵循对方的自发自愿,那就需要面对一个事实:对方就是会有不一样的想法,而且不是你想怎么样,对方就能怎么样。
改变对方很难,有时候是他本身能力也很难达到我们的期待,有时候是他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与其花费那么多的精力不如用这个时间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