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机器人节目成为了一大亮点,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其中,张艺谋导演的《秧 BOT》让人眼前一亮,机器人与舞者共舞,为观众呈现了一支特别的 “赛博” 秧歌。这些身高约 1.8 米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穿着花坎肩、拿着手绢灵活地扭秧歌、转手绢,还能与新疆艺术学院的舞者们配合默契,场面十分震撼。
春晚机器人节目的出现,不仅是科技发展的成果展示,更是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深入思考。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春晚机器人的精彩表现无疑彰显了当前机器人技术的飞速进步。杭州宇树科技旗下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Unitree H1,全身拥有 19 个自由度,腿部关节电机峰值扭矩达到 360N・m,配合高精度 3D 激光 SLAM 定位和导航技术,以及组网方案和时间同步技术,使得机器人在复杂的舞台环境中也能精准定位、稳定连接并做出高度灵活的动作 。这种技术上的突破,让机器人从以往简单、机械的动作展示,发展到如今能够完成复杂的舞蹈动作,甚至与人类舞者互动协作,这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控制技术等多领域协同发展的成果,标志着机器人正逐渐从工业应用、日常生活辅助等领域迈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了其应用的边界。
在艺术表现层面,机器人节目为春晚这一传统艺术舞台增添了新的活力与创意。传统的秧歌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代表着喜庆、团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机器人的加入,将现代科技的元素与传统秧歌艺术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机器人们身着东北风格小花袄,在舞台上与舞者们一起舞动,传统与现代、机械与灵动相互交织,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在保留秧歌核心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机器人独特的科技魅力,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让古老的秧歌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春晚机器人节目也具有重要意义。春晚作为全球华人共同关注的文化盛宴,其影响力辐射范围极广。
机器人节目在春晚舞台上的呈现,不仅向国内观众展示了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成果,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各国网友对于《秧 BOT》的讨论和热议,充分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这一独特节目形式的好奇与兴趣。尽管其中存在一些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如日本网友担心机器人会变成武器,英国网友质疑中国 “强迫” 机器表演等,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和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激发了全球对于中国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探索热情,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一座新的桥梁。
当然,春晚机器人节目的出现也引发了一些思考。随着机器人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有人担心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艺术家。但实际上,机器人虽然能够在动作精准度、体力持久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但艺术创作的核心 —— 情感表达和创造力,是机器人目前无法企及的。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感感悟。
人类艺术家凭借自身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能够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而机器人的 “表演”,无论多么精彩,都是基于预设的程序和算法,缺乏内在的情感驱动。因此,机器人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和创新手段,与人类艺术家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共同推动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今年春晚的机器人节目是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它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为艺术带来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对未来科技与艺术的协同发展充满期待。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积极拥抱科技进步,鼓励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让科技为艺术插上翅膀,让艺术赋予科技温度,共同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