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好嫉妒呀!”哈哈哈哈看完了同事的述职ppt直呼这工作做的可太漂亮了,真让人羡慕。
是不是你和我一样也会时常陷入跟他人的对比中,小时候跟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比;读书时跟“你看那谁谁谁”比;进入职场上又开始“能不能像xx学习学习”.....然后自己也会经常说“我有个朋友,ta在哪,做xx怎么样怎么样”开始自行向“眼中优秀的人”看齐了。似乎在比较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但个体的价值也不是某一些群体能够衡量的。
当我觉察到自己经常会关注到别人的“可学习”的一面,而这一面往往是我还不够擅长的方式,这一对比就会产生落差,在加上“竞争”才干的发挥,心中“不服输的小火苗”开始噌噌噌往上冒,这时候就会陷入“我不行”“我做的不够好”,开始捅自己刀子了。
从盖洛普才干视角来看,34项才干大家都有,区别就在于各个才干的使用频率和模式。我的自信排19,竞争排13都不算靠后,为什么总是处于“不自信”的状态呢?结合才干来看,“学习”“思维”“取悦”“积极”让我的模式很容易看到别人身上有没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思维”自然发挥状态下会拆解别人的底层模式,这也是为了“学习”,“积极”会让我更多的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取悦”让我能够跟陌生的群体快速的链接起来,但显然“学习”+“搜集”+“积极”过度发挥的时候,我会特别关注他人闪光的一面,就很容易忽略自己的闪光点,长此以往使用这种模式就会很容易形成“习惯性自我否定”。
想要摆脱“习惯性自我否定”有几个可实行的小步骤:
首先,要借助觉察的力量,觉察当下的感受和行为,这种行为包括做的具体的事情以及具体的语言表达。比如说当我觉得同事做的述职PPT可真是太好了,其实下意识是觉得”哎,我没有她做的好“”我不够优秀“。此时就要觉察到”好像你比较羡慕她是吗?“”你是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是吗?“,通过当知当觉捕捉这一闪而过的”自我否定“。
其次,关注语言模式,少用负面词汇,比如”我不行“”很差“这些都是偏负向的词汇,先恢复能量状态。比如当看到同事工作做的很漂亮时,可以这样说”哇,这个可以学习耶“”我要把它学到手“可以尝试从”我不行“转变为”我还不会“”我可以去学“这样积极正向的词汇。
然后,关注个人的天赋潜能以及价值传递,提升能量值。比如可以问向我们寻求过帮助的人“为什么会来找我”,或者自己要觉察他人来求助的一般都是哪方面的信息。通过“回顾”“询问”“记录”等方式提醒自己关注高能时刻。
最后,重复以上三步去观察自己,修改语言模式和行为模式。一定程度上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刻意设计、重复执行来形成肌肉记忆的,然后在自己舒服的模式下重复使用,重塑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