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对于格字有些不理解,于是,今天查找了格字本义:
格:本义指树木的长枝条。表示至、到之时,通“𢓜”或“佫”。表示击、止、挡之时,通“挌”。格,木长貌。——《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木长皃。 以木长别于上文长木者。 长木言木之美。 木长言长之美也。 木长皃者,格之本义。 引伸之长必有所至。
读到格的本义,我觉得我可能误会孔老夫子了,我本来就疑惑,以我近50年的生活经历来看,如果单纯靠道德或礼仪来约束个人行为,其实是反人性的,每个人的特性都是趋利避害的,而道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要求克服自己的天性去做的,所以,很大程度上,道德标准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利益,法律也是在底层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所以,法律&道德缺一不可。但是孔老夫子作为一个智者,为什么会如此反对法律,而推崇道德礼仪规范呢?这人设有些不符合啊!
现在,我查到格指树木的长枝条,我想起我看到的榕树的枝条,尤其是长枝条,都是向上的,哪怕走向弯弯曲曲,但树梢都是向上的,昂扬的,努力让自己更好的生长的,但是都围绕大树根部生长的。我突然想到,孔老夫子说的格,也许不是要我们灭自己的天性,而是在大规范下,自由的发展自己。就像我们教育孩子一样,给一个大的规则底线,在这个范围内允许孩子自由的发展,如果是这样,那我觉得道德约束有力量也有弹性,法律是力量的底线,道德是弹性空间,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自由的发展,自由的生长,这还真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今天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学之所至,其与年俱进之阶程有如此。学者固当循此努力,日就月将,以希优入于圣域。然学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学与立与不惑之三阶程。
我想起钟年教授讲的假如有三次穿越时空的机会,我们回到孔子十五岁时,问:孔夫子,你为什么喜欢读书啊?我猜:孔夫子的回答一定是:我不知道,我爸爸让我读书。我老师让我读书的。等到孔夫子30–50岁时,我们再次穿越过去,问孔夫子,你为啥读书啊?孔夫子肯定回答:为天下苍生读书,为天下百姓幸福而读书。等到孔夫子70多岁,你再次穿越过去,问:孔夫子,你现在又为什么读书呢?孔夫子可能会看着你,沉吟半晌:我不知道,我习惯了。这也是有心理学的机制啊!开始是依从(十五有志于学)然后认同(30-60)最后内化(七十而从心所欲)。
我的感受:钟老师从个人发展来看这段自传,对于学习的认同,接受和内化的过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道德感的建立也需要这样的过程,认同,大部分人认同,接纳,然后通过实践将其逐渐吸收,并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这里不得不感叹孔夫子的伟大,想起那一句名言:天不降仲尼,将万古长夜!因为孔夫子将人们日用而不知自知的道理整理出来,形成一套标准,梳理成册,才能让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去读,去认同,去实践,去内化,将其道德是非观念内化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让我们在这样的大框架下自由的生长,发挥。不信的话。可以去看看在国外长大的亚裔,他们很多时候,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思想不理解。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听到,接触到这些的机会,更谈不上去认同,接纳,实践和内化了,这就是社会和文化不同带来的差异,所以,我敬爱的毛主席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对中国社会有深刻了解后才总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