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你是否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件事情,你一直想去做,却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拖延?你是否曾经为了一个决定而纠结不已,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你是否曾经面对一个挑战,却感到畏惧和害怕,不敢迈出一步?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你并不孤单。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他们觉得自己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是事情本身很难。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困难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很多。
— 02 —
《认知觉醒》: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器官,面对未知的信息,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补充信息并将它们放大。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感觉事情非常困难。明知道有事情要做,却还是拿起手机刷个不停。
比如,对于新手来说,更新公众号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他们对如何这件事有着模糊的认识,所以将更新想象成特别困难的事情。但如果动手更新一篇后,这种被扩大的困难就会消失。
比如,去年年初的时候,我第一次尝试写长文,内心做了很多建设工作才开始动手。
但作为写作新人,眼中只能看到文章长度的2500+字。对于没有文字输出的人来说,这个目标太过遥远。所以大脑会将其放的无限大,让自己知难而退。
所以第一篇长文迟迟没有写出来,写作的目标就被搁置了下来。因为我大脑中觉得它太难实现。
直到大半年后,经过学习,我知道长文的写作过程,才完成第一篇的创作。
— 03 —
让自己变好的途径,就是“消除模糊”。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一点点消除模糊的过程。
那么应该如何直面真正的问题,消除模糊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并且把它们写下来。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以及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实际可以使用“SMART 法则”,将一个目标按照明确、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强、有明确截止期限五个维度进行制定。
比如:目标是写一篇长文章,可以细化成:
写一篇书评,
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书评,
四周时间,完成一篇2000字以上的书评。
此时一个模糊的目标,就变成清晰可实现的目标了。
当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的动力和勇气去面对困难,去做出选择,去迎接挑战。
— 04 —
《认知觉醒》写道:“具体的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我自己深有体会,周末明明需要起床,但因为没有明确目标,能躺到中午。而工作日生活反而更加规律。
其实,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
如果我们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并且把它们写下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打破内心的保护机制,直面真正的困难,实现自我的认知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