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往往只强调认知目标的达成,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今,师生在网络文化、智能文化等新文化观念的冲击下,在共同的主题与任务目标下,一起经历学习的历程,体验分享的快乐、被他人认同的幸福与成就感, 丰富了心灵世界。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带给学生欢快、激奋和成功。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小组的规模以 4—6 人为准,人太少不利于组员之间的有效交流活动,人太多依赖心理强,不利于个人才能的表现,效率低,教师不好调控。 4 人最好,每名组员得以有效展示机会,使每一名成员都能积极发挥智慧和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迸发出最灿烂的火花,更有利于发挥小组的优势。
分组依据与形式在充分了解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12”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性格、品质、能力及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划分成综合实力(包括学生本人的思想品质、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纪律卫生、课堂表现力等)基本平衡的小组:每个小组中都有三个层次的组员即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就能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有利于组员之间互帮互助,又为全班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另外优等生和学困生、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男生和女生也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当然这种小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根据各个小组的整体表现进行调整,使学生保持新鲜感、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