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知了叫了,麦子熟了,整片麦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灿灿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每每到了收麦子的季节,学校总要放两个星期的假期,让学生回家帮忙收割,至于能不能帮忙不好说,关键老师也得回家收麦子。
之前收麦子需要一个月,现在在大型收割机的帮助下,一天就收割完并且装进袋子,也就不需要放假;那个夏忙的季节只能在记忆出现了。
小时候最怕收割麦子,需要用镰刀把麦子一把把的割下来,放倒在地上。麦叶像一把锋利的利刃割在皮肤上生疼。
父亲不忍心三个孩子去地里面受这份苦,就让我们在家里呆着。我母亲不同意,她硬是把我们拉到地头,不动镰刀也得陪着他们在太阳下晒着。所以,我皮肤黝黑就是这样来的。
收麦子的工序很繁琐
第一步:做“打麦场”也叫“摁场”,麦场经过冬春的风化,地表松软,要重新压实。将场地翻土整平,掺撒些上年留下的麦草和麦糠,借其湿度,太潮湿了也不行,场耢好干了会开裂。
耢场时要用人拉石磙和碾子,不用牲畜,牲畜体重大容易踩出坑。反复滚压,直至压得坚硬、光滑、平展,再用扫帚细扫干净,这样打麦场就耢好了。
第二步:用镰刀将麦子割下来放倒,将麦子扎成捆,用双手把小麦抱到麦场去;
第三步:将麦子垛成几个很大的麦垛。垛要垛在打麦场的周围,空出中间位置。等都收割完了,将麦秸摊在麦场上,在太阳底下暴晒,晒的差不多,套上牲口先拉石磙把麦草压平。碾压一遍,用木杈把麦草翻翻,再晾晒碾压,一般要三次。
颗粒脱的差不多了,用木杈挑起麦秸秆放在一边,将麦粒和碎麦聚堆。
第四步:扬麦子,麦子和麦糠是在一起的,趁着风力扬场,一个人用木掀将麦子用力扬起来,另外一个人用扫把麦糠扫开。
“扬场放磙”,是判断一个好劳力的标准。看一个人是不是好劳力,看他扬场就可以知道。“会扬的一条线,不会扬的一大片”。会扬场的人扬麦子,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圆转如意,收、起、挑、扬,一气呵成,像是在创作一首丰收的诗歌。会扬场的人,用木锨扬起的麦子,借助一点微微的热风,二三级风最适于扬场,把麦糠和麦粒扬成两个堆,基本上不需要人用扫帚打落。
第五步:晾晒,将麦粒摊在麦场上,在太阳下暴晒,需要晒三四天,彻底将水分蒸发,这样保存起来才不会发霉。晒麦子最怕下雨了,晴朗的天突然一场大雨袭来,人们急急忙忙的去盖麦子。
如果是一阵子的雨还好,最怕阴雨不断,那真的是急死人。还好收麦子的季节不是雨季。
纯人工收割麦子需要一个月之久,从我记事后,人工慢慢的被机器所代替,拖拉机当时给我们极大的帮助,用拖位机拉石撵,又快又省力。既能打麦场又能撵麦子脱粒,可谓是大出风头。后来出现了麦子脱粒机,就不用拖拉机撵麦子了,直接用机器脱粒,干净不用扬麦。
到现在都是大型收割机,几亩地的麦地半天就收割完了,并且马上装袋。
不得不惊叹科技发展如此神速!
小麦全身都是宝
麦粒可以磨成面粉,面粉是我们的主食;
麦秸秆可以用来绑辫子,扎成草帽,遮挡太阳,是小时候的经济来源;
碎的秸秆可以装到布袋子里,冬天放在炕上做床垫,帮助人们抵御风寒。
那些日子,有的不仅是艰苦岁月,还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
为了和老天爷赶时间收麦子,妈妈早早的就腌制了一缸咸鸡蛋,到夏忙的时候,刚好能吃。到饭点了,大家都忙着做事,没有人回家做饭,就着咸鸡蛋和馒头配着白开水凑合着吃。
不用上学、不用干活,就和小伙伴们在地里面抓昆虫,在麦垛里面躲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