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六月份的时候,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升职教本科的进程在学生的强烈反对声中暂缓,其原因很简单,独立学院的学生认为合并后原来的本科学历成了专科学历,无论是考研、出国、就业都会受到不利影响。尽管教育部发文强调以独立学院名义招收的学生不受影响,但是学生并不买账。
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而独立学院作为特殊时期的产物不再适应新形势,需要转型;将部分优质“双高”院校与独立学院合并升格职教本科,是大势所趋,为何会遭到学生如此强烈的反对?笔者认为,这背后还是“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旧观念在作祟;而另一方面,也情有可原——诚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目共睹,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然而不得不承认,职教毕业生受到歧视和偏见的情况依旧普遍。
01 为何职业教育在德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德国职业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誉,培养的专业技能人才是“德国制造”的重要支撑;每年有50%以上的中学毕业生选择参加职业培训。为何职业教育在德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德国职业培训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由用人企业牵头。其起源可追溯至18世纪手工业大师家庭式培养学徒模式,后演变形成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双元制”模式;一些家庭几代人受益于双元制职业培训,成为技艺精湛、受人尊敬的工匠,获得相应收入和地位;他们在自己的企业提供培训岗位,并支持自己的子女参加职业培训;这样一来,在社会上自然就形成了对职业培训的高度认可和对技能型人才的尊重。
其次,职业培训就业前景良好,晋升渠道畅通。岗位分工明确,强调匹配度,不盲目追求高学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与高等院校毕业生起始薪酬持平甚至更高;德国目前有327个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工种,人才培养方案由相关行业协会制定,为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培养未来员工提供依据; 70%以上双元制培训学徒在培训结束后获正式工作,实现毕业即就业,且职业晋升路径清晰,对学徒和家长有较大的吸引力。
第三,随着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德国通过颁布能力标准框架确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的地位,并实现立交桥式的贯通培养——获得初级职业资格且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可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之后可凭职业资格证书申请高校的在职学历项目;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也有机会转换路径参加职业培训,或选择将两者结合的双元制大学就读。
02 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什么?
在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这方面,德国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做法?
首先,职业教育认可度提升不只是学校和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德国“启航”职业生涯规划展每年在不同城市举办,面向学生和家长,由用人单位、职业学校等通过展台交流、宣讲活动等形式提供全方位的决策信息;各地劳工局也设立了职业信息中心,与中学合作定期邀请学生开展宣讲和咨询活动;用人单位为吸引优秀学生参加职业培训,也会通过组织开放日等形式与学生和家长展开互动。
其次,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特别是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和各个专业与用人企业典型岗位的对应;激发用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在薪酬待遇、晋升路径等方面打破学历桎梏和偏见。德国能力标准框架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不同层次的能力目标和相应资质证书有明确的划分,无论学生选择哪种路径,都会获得认可;对于用人企业而言,学历高低并不是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适应岗位需求。
第三,职业技术大学应当突出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用人企业提供高端专业技能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形成互补而非竞争;另一方面,与用人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内部外部措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德国双元制大学在本科、硕士层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密切合作,其教学内容和模式与普通大学有所区分,但都需要遵守统一的质量标准。
此外,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打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转换通道,并加强对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在职学历项目的质量提升,也是打消家长和学生后顾之忧的重要举措。在德国,开展员工培训是企业人才发展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与区域内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开设在职进修项目和学历项目;这些合作项目为没有获得高等教育文凭的员工打开学历提升的通道,同时也为企业储备中高层管理人才提供了便利。
编者按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也企业发展的切实需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特色,并且在人才培养和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卓有成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有益的经验,但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中国职业教育也要充分挖掘自身特点,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方略研究院德国研究站 李哲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