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阿姨说起在楼下跟隔壁邻居聊天的事
期间她不断重复以前说过夸自己为人的事
我忍住
当她说到,她跟邻居说,去年疫情她没来上班我们扣她工资
我忍不住怼了她,指出去年是大家都不能出来上班,我们给她保留半个月工资,同时还经常让她请假
我还毫不留情指出,这些事情隔壁邻居去年与我闲聊时就问过我了
我有些愧疚,以为她会停止了
她又说起她今年给我们补班补得齐齐的
我又忍不住怼她
事后我反思为什么我没忍住
因为我看到的事情层面是在
1.我不喜欢自夸、不诚实的人
2.阿姨很在意打造自己品牌,她也没有认识到自己所说与事实之间的差异
3.我需要这个阿姨,而且她也要回去带她孙子了,满足她下
我忍与没忍住,在不同利益冲撞之下选择
跳出我与她两个个体,今天我看到
互相都有各自思维痛点
对撞的是两个思维模式,而不是两个个体
为什么我听到不诚实的自夸就想炸毛
为什么阿姨无意识不断想夸自己
在这个问题上,性质没有什么不同
都是我们内心过往经历累积感受的移情
我觉得她那样不自知可怜
但现今看,我这样难自控也可怜
于她,或许是内心自我价值的缺失,以致需要在不断重复描述中一遍遍感受自己的不可或缺
我不能给予理解是
我还无法冲破“接受不了不诚实”这道枷锁
或者说自我界限
它或许帮我避开一些伤害
但如果我能扩展自我界限
我所得到的不止是对他人更多由心共鸣、认同、理解
还有对自身更深的理解、突破以及心智的成熟
关于这点,斯科特在书中谈到,爱本质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他提到“ 真正的爱带来喜悦…使我们和宇宙融为一体”
他认为“我们最终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不但越来越接近,其界限最后甚至会模糊不清,乃至完全泯灭”
个体本就是宇宙的一部分
但个体与个体之间界限归于无
是理论上的想法
目前更多是想从身边人事物体证中了解自己、突破自己
洗涤那些虚假的认知,修正脑中的地图,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
难点是看到
紧接着是接纳
再然后就是修正
痛苦时刻往往是看到的入口
而接纳是一段过程
不为难自己,且先记录,闲时想想
也许想着想着就能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