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能力,跟小时候怎么长大的关系真的特别大。
那些在亲密关系里能把爱给到位的人,十有八九小时候被家里人“好好呵护”过。
举个特别好理解的例子,有的孩子摔倒了,爸妈会蹲下来哄他“摔疼了吧?妈妈抱抱”,这种回应里全是无条件的接纳和心疼。
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人,潜意识里就建立了爱的基本模式。他们不用靠讨好谁或者证明自己来换关注,因为日常相处里早就自然学会了怎么关心人、怎么理解别人的情绪,这种能力是书本理论教不会的。
但好多人没这样的童年啊。
有的孩子只有考了高分才能看见爸妈笑,时间长了就把付出和被爱划等号,长大了在感情里就习惯拼命对人好,总觉得“我得做到什么程度才配被爱”。
还有的人,家里人说话总爱用指责代替好好沟通,他们成年后在亲密关系里也容易用“攻击”去表达需求。
明明怕失去对方,偏要说“你根本不在乎我”这种狠话,因为他们压根没见过健康的沟通该是什么样。
这就是为啥缺爱的人在感情里容易走歪。
饿了很久的人,看见点吃的就想抓在手里,根本顾不上想这东西是不是干净健康。
同样的道理,因为心里没安全感,要么就反复跟对方要关心,要么就不敢投入感情,怕受伤了扛不住。
但就算小时候没被好好爱过,在成年后也能自己补这一课。
关键是得先改掉错误的思维方式。要明白不需要靠讨好来换爱,要是情绪上来了想指责人,得提醒自己“这不是在好好沟通”,慢慢用理智调整曾经的习惯模式。
不是说完全不能焦虑,而是通过自我成长,让心态从总怕被抛弃的焦虑,转向“我知道自己的价值,也能分辨出什么是真的爱”的稳定状态。
爱和被爱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好的关系需要两个人一起创造幸福感。
但这个前提是,两个人都有足够的爱的存量。
当这种状态稳定后,才不会因为内心匮乏而在感情中迷失。既不会因为空洞而盲目依附对方,也不会因为恐惧冲突而扭曲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