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我的二本学生》,我突然发现了我的教师生涯的另外一种意义:以一位老师的视角观察我的初中学生的存在!
从教已经第二十六个年头,刚毕业时带过四年小学,接下来的二十一年一直跟初中学生打交道。
我经历过农村小学,农村初中,镇上初中,县城中学,大概对于全方位了解那些十几岁的孩子,以及家庭的影响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回首从教的这些年,教过的学生也有很多很多了,他们的成长到底走了一条怎样的路呢?
现在,我想把我的回忆拉开,重新翻开这段尘封的记忆:
刚毕业时,我在镇小学从教一年,镇上小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镇周围的农村,很少一部分来自于小镇上的市民。他们表现各异,调皮捣蛋学生居多。有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是:教这些孩子一年,没有一个家长问问孩子在校表现如何,学习成绩如何。
后来,因为上岗费没有及时到位,我被调到偏远的农村小学。那段日子很艰苦,也很快乐,跟孩子们在一起乐趣无穷。
后来去了镇中学,中学的孩子跟小学不一样,他们会想方设法对抗老师,依然记得有一个叫张乐乐的学生,父母不在家,跟奶奶留守在家,他调皮捣蛋不学习,还时常逃学。我去他们家家访去了好多次,好像他也没能读到毕业。
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大多数孩子得过且过,混到初中毕业再重复父母的生活——外出打工。就这样周而复始,一代一代重复着往前延续。个别家庭对孩子教育重视的,就成了脱颖而出的学生,比如我的2004级的班长李刚,家长是收头发辫子的,对孩子学习比较重视,他家两个孩子考了高中,读了大学,现在家孩子都定居在省城,实现了阶层跃升。
后来,进了县城,虽然农村孩子也是居多,但是家长重视程度确实好了很多。他们会关注孩子成绩,父母至少留守一人陪伴孩子成长。考上高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读大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现在,家长重视程度更高了。当然,呈现出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成绩好的孩子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读书大多有家长陪伴。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彻底放弃,不闻不问,许多时候,都联系不到家长,电话不接,微信不回,理由是工作忙,没时间看手机。时间一长,孩子也开始自暴自弃,那就不仅仅是学习不好,他们会结交一帮小混混,越来越走下坡路。
初中三年,家长真的需要全力支持,因为这三年真的会奠定未来的人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