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上半部分我们读了两性关系中思维模式,下半部我们来解读人际关系之亲子,友谊,校园暴力以及害羞心理中的思维模式。
一、亲子关系
很多人和父母相处不太融洽,认为自己的父母是糟糕的父母,对他们充满敌意。作者曾经也面对这样的困境,她讲述:“我母亲不爱我,我人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责怪母亲,并感觉很难过,但后来我不再只满足于自我保护了,我希望和母亲拥有充满爱的关系。我意识到在这段关系里自己有一半的掌控权,我可以成为爱妈妈的女儿,至于母亲怎么做都无所谓。”作者改变了思维模式,结果是成长了很多,减轻了自己的痛苦,并勇于向前去改善母女间的关系,而并不是寻求母亲对自己的认可。三年后,母亲对作者说:“如果以前有人说我不爱我的孩子,我肯定会觉得那是对我的侮辱,但现在我意识到这是事实,也许是因为我的父母不爱我们,也许是因为我太关注自己,或者是因为我不懂得爱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现在我终于懂得了什么是爱。”由此可见,母亲也改变了。
作者分析自己敢于冒着被拒绝的风险选择去成长的原因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信念——让我们放弃责备他人,让我们能够继续前行。而在固定思维模式中的信念是我需要责备他人,需要沉溺在痛苦中,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感到自己更正确,更有权利,觉得错不在我。
二、友谊
我们都需要友谊,我们在友谊中,有机会促进彼此成长,并互相肯定。但有时候在友谊中我们也需要自我肯定,当人们想证实自己时,这种需求有时会打破两个人的平衡,让关系走向错误的方向。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他们优秀、有魅力、很风趣,但是在和他们接触之后你会觉得自己被贬低了,他们有可能是直接让你出丑,或者对你表现的漫不经心。不管是哪种方法,你都变成了他们确认自己价值的工具,这种心理就是你越差我自我感觉就越好。这就是友谊中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当他们需要被肯定时会利用有朋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会为朋友留下可以展示自我个性的空间。
三、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一般有三方,分别是施暴者、受害者,围观者。
施暴者很大一部分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他们认为,有些人高人一等而另一些人身份卑微,他们评价弱势学生,戳他们的痛处,通过评价和贬低他人施暴行为让自尊心得到飙升,从而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旁人的仰视。
受害者多是因为生性胆怯,因为长相和背景,或者是因为过于聪明。固定型思维模式受害者在受到欺凌后第一反应就是自我感觉很糟,并且感到异常痛苦。他们被无情的贬低,因此也想用同样的方式暴力复仇。他们的信念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受害者并不倾向于将欺凌行为看作对他们本人的评判。相反,他们认为施暴者存在精神问题,需要通过欺压别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增强自己的自尊。这些成长型思维模式者通常会想去教育这些施暴者或者选择原谅他们。
一些被欺凌的受害者一开始并没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但长期的欺凌行为加上其他人的袖手旁观甚至加入欺凌队伍,施暴者和围观者让受害者势单力薄,逐渐也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他们也开始自己评判自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施暴者评判他人,受害者接受这种评判,围观者袖手旁观或助力施暴者,让受害者将评判深埋在心里,导致抑郁甚至自杀,走向极端通过暴力行为进行复仇。
四、害羞心理
害羞的人他们经常担心受到他人评价,或者在社交场合遭遇尴尬。
珍妮弗·比尔针对两组不同思维模式的害羞者进行的研究。观察员的评估显示,两种思维模式下的害羞者在与陌生人接触的最初5分钟内看起来都非常紧张。但之后拥有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展现出了更好的社交技巧,更招人喜欢,创造出了更有意义的互动。这是因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可以调节害羞心态。他在内心将社交场合当成了一次挑战,即使焦虑也会主动去结交新人,而且在紧张感逐渐消除后,他们和新朋友的关系开始正常发展下去。但对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来说,害羞掌控了一切!身处在社交场合当中,他们无法卸下防备,消除心中的恐惧,他们还会继续做出一些尴尬的社交举动,比如避免眼神接触或者避免和别人交谈,他们担心自己犯错,而不愿意去接触这些社交技巧比自己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