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培育数据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根据不同的学习数据,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设置相应的学习或任务分配时间,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比如,面对较高正确率,教师可以直接跳过不讲,或者简单带过;当只有三分之二的正确率时,文章建议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分别请不同观点的同学在全班说明,然后邀请学生进行二次作答,并说明想法改变的理由。第二种可以开展同侪学习,通过小组对话来厘清不同之处,然后进行二次作答。”
数据感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们的刻意练习来培育数据感知能力。教师可以提前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设置题目,结合反馈器收集学生思考,再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1、简单基础知识,随机挑人回答
随机挑人说理由,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么选择,即要说出具体的理由。还可以在最后设置一个选项:我不懂/不会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为不懂乱选一个选项,导致数据失真,影响教师下一步的决策。
2、重要知识点辨析,小组限时讨论
对于比较重要的知识,可以限时讨论,还要告诉学生,同伴在阐述观点的时候,要认真听,做好记录,并会随机挑人说理由。这样能保证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
3、检测性题目,即时作答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作答。如果数据发现正确率低于70%,教师可以停下来,利用倒计时器,让学生两两进行讨论,说理由,重新作答。最后从改变选项的同学中随机挑人说理由,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真正难的地方是,教师要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数据,什么时候获得,面对不同数据要做出怎样的决策。要培育数据感,需要教师们在常态课中一点一滴地刻意练习,在实践中去累积与丰富,使它成为自己教学能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