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个星期才读完这一章,主观是自己不用功,客观上,我觉得这一章比《理念论与教育》难懂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感觉到,实在论的思想主张与他们的实践是有矛盾的,我甚至觉得,这是一个有待发展有待整合的教育理论,因为同为实在论者,宗教实在论与世俗实在论在“什么是知识”、“如何获取知识”等根本问题上都有争论,他们的主张与实践相脱节。
但是,实在论者“推动了教育的专业化运动”,他们针对当时的美国学校的“最大问题——缺少实际训练”而提出的加强训练的主张在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会发现“更多地学校都遵从实在论的教育训练”。因此,还是有必要从哲学的高度梳理回顾。
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课程设置、教师角色定位的差异,其源头仍是哲学观点这一根本性的问题的不同。理念论者主张“存在即被感知”,“不被感知即不存在”。而实在论者则针锋相对指出:“无论你是否感知到,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理念论者是唯心主义哲学,它强调的是“意识决定物质”,而实在论者正好相反,他们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学生亚里士多德在老师柏拉图的教育下,居然另立门派,这正是民主教育和辩证法的胜利。
在认识乃至抵达理念(形式)的路径方面,这对师生也迥然各异: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以通过研究物质的特殊性达到形式”,而柏拉图认为“形式只有通过一些推理,比如辩证推理才能认识”。亚里士多德继续认为:“世界是有计划和秩序的”,“世界可以通过对它用途的研究来加以理解”。这直接导致了实践(实际体验)、标准体系、测量、训练等教育方法的使用。阿奎那指出:“一个教师只能用标记和符号来指点学习者去认识和理解”,“从人类教师的立场来说,通向灵魂的方法是身体感官,教育必须用这种方法来完成”。这兴许就是实践教学或者是体验式教学的渊源。培根随后提出:“科学必须开始于调查,而且必须形成可以信赖的调查方式”。洛克也指出:根本就没有“内在的思想”这样的东西,“所有的思想是通过感觉和反映从经验中获得的”。
可以通过以下表格,对比理念论与实在论区别:
教育目的
教育方法
课程
教师角色定位
区别
联系
区别
联系
区别
联系
区别
联系
实在论
研究物质世界也能达到理念(形式)(亚里士多德)
通过认真地研究世界,发现它的秩序和过滤,我们就能对上帝有更多了解。课程应该包括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知识。(宗教实在论)
两人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强调“要想正确地了解世界就需要了解事实,掌握使知识有序及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获得批判理性”。“学习五步法(准备、呈现、联想、系统-普遍化和应用)”走向“机械”“体罚”,促进教育心理学与生理学的提高,引起了在经验基础上产生的更加精准的管理方式。
两者都会采用演讲、启发式教学等教育方法;
“认为研究应当是实际的并且是有效的”。“实用的学科有读、写、绘画、地理、天文、算术和法律,补充学科为舞蹈、击剑、骑马”(洛克);“强调研究自然的重要性。开设体育、光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夸美纽斯)
课程都指向理念(形式),真善美,普遍的规律等
认为“教师的效率远优于教师的品格”,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应当有系统、有组织的出示材料”。
两者都强调教师的极端重要性。
理念论
只有学习理念(主要是运用逻辑推理)才能达到真善美等概念的理解(柏拉图)
教育应该不仅强调心灵的发展而且要鼓励学生关注一切事物的恒久价值。要追寻真理、自我实现和发展品格
追求“有深度的教育”,途径是以“内在的信念为依托”。喜欢“整体式的学习”,提倡辩证法、直觉法(即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悟”)和辩证法与直觉法相融合的思辨法,强调通过“研讨会”、“提问和讨论”、“演讲法”、“直观法”、“沉思法”等实施教育
强调“在任何层次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会学生思考”。他们相信,“思想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通过发展思维能力,人类可以变得更高贵、更理性”。
“学习任何伟大著作都需要有经验的导师的引导”,“教师不仅应该理解学习的不同阶段,而且保持队学习终极目的的经常性关心”,“教师应该鼓励在教室中对各种思想进行思考。一个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探索关于生活目的、家庭、同伴压力的本质以及成长问题等课程材料”
关于对学习的看法,实在论者和理念论者恰好相反。实在论者认为:“学习不是痛苦的或令人厌烦的过程,事实上,他们主张学习应该是有趣且有用的”。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描述道:“他在做这些动作时会感觉痛苦的,并且,由于眼花缭乱,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注:追求美和善是伴随痛苦的,且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时他会不知说什么好,并且认为他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所看到的实物更真实”(注:教育让人否定过去,甚至与过去决裂,因此,注定“痛”)。
发现一个极有趣的情况:差不多同时代的中外伟人关于教育的思考有很多相同之处。亚里士多德倡导“理性生活,避免走向极端”。他认为的“极端”有两个:“过”和“不及”,由此提出了“适度”的观点即“黄金中道”。这与中国的“中庸之道”完全相通。实在论者批评当时的教育“导致了普遍的文化上的萎靡不振”,倡导“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学习读写算等科目”,不由得让人想起荀子在《劝学》中所写的“吾尝终日之所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实在论在教育领域中的使用是极广的,大到教育类型的设置如职业教育和普通(或通识)教育,小到教育方法的使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等。先行的班级授课制、标准化训练、评价、PISA测试、教育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大数据技术在教学中使用、衡水中学准确到分钟的管理模式等等等等,我们都能从其中找到实在论的影子。
2017年5月8日上午于赴杭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