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40718
【阅读教师】吕小玲
【阅读书目】《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阅读内容】如何引导班风—人际关系(183—188)
【关键词】班风 人际关系
【金句摘录】
1.班级人际关系的目标是和谐。
2.班主任要正确引导班级人际关系,重要的还是自身观念的现代化、民主化。
3.班主任对于学生主要还是“帮助者”、“指导者”,而不是对立面。
【驱动性问题】
1.班级人际关系的引导,关键是掌握哪两个原则?最重要的是什么?
2.班级人际关系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
3.对于本节中的案例1,王老师对处理班级小团体之间的分歧提出了哪些措施?你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
4.你如何评析本节中的案例2?王老师提出来的三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对我们有何启发?
5.阅读完本节,你能否画一幅“班级人际关系态势图”?期待你在早晚自习分享,期待你分享到我们的共读群。
6.该部分阅读你圈画了哪些关键句,你可以批注或则书写读后感或则画思维导图上传到华云平台或者直接发在社群中以阅读马拉松的方式分享给共读的书友。【二选一】
【阅读心得】
一、内容梳理
结合驱动性问题,对本节内容作如下梳理:
1.班级人际关系引导的两个原则:
一是平等、尊重原则,侧重师生关系之间,班主任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不可片面要求学生与班主任的个人看法、个人情感保持一致。
一是中立、公正原则,侧重班主任引导生生关系,班主任要尽量秉公办事,不要固定站在某些小群体的立场上,不要代表少数学生的利益。
在这两个原则中,第一条原则更重要,在传统的班级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上下级的色彩更浓,所以班主任要正确引导班级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转变自身的认知,自身观念要与时俱进,更具现代化、民主化。
2.班级人际关系的目标
班级人际关系的目标是和谐。和谐不是整齐划一,而是配合适当和匀称。
很多班主任都倾向于让学生和自己保持一致,班级上下一声,王老师之前提到的“班妈”型、“班官”型、“领袖”型、“鼓动家”型、“导师”型、“寨主”型都是如此。
“科学家”型的班主任做得比较好,他们对学生,第一是尊重,第二是爱,把师生间多的交流看成是一个年纪大的人和一群年龄小的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影响。在这样的班级,学生对老师尊重而不迷信,学生不刻意和老师保持一致,也不刻意和老师唱反调,师生遵守共同的人际关系规则。这类型的班主任把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和研究者,关注学生成长 的同时关心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他们与时俱进,会学习,会反思,会研究,走在学习的前沿。
三、两个案例
针对两个原则,王晓春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两个案例。
案例一:分帮派的班如何让他们团结
lushuilian老师困惑:班级的帮派多,班干部派、成绩好派、纪律不好派、成绩差派,且多派间相互对立。
王老师建议:
先了解各小团体情况,例如成员数目、成员特点、领头人等;再评估小团体之间关系,哪些之间对立,哪些之间能和平共处,等等。能弄清楚“班级人际关系态势图”。
最后采取具体措施:1.找到凝聚小团体的“最大公约数”,即组织一些活动,初步协调关系;2.班主任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公正;3.弄清楚小团体之间的过节,有针对性调节;4.可以通过班会讨论、交流等缓解关系不是特别紧张的小团体之间的矛盾;5.团结“散兵”。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班级的小团体团结在班主任周围,以班主任为核心。班主任尽量不要采取斗争手段,要做各小群体之间的协调者和指导者。
案例二:班级女生之间纠纷
事件:一天课间操结束,女生Z向班主任告状,说班上K和L把她名字写进歌词中,嘲笑她,并在班级传播。
班主任处理过程:
第一次处理:
生气(因为之前在班上处理过,又发生这样的事情);把双方喊到场,批评双方(批评Z不够自尊自强,让人说闲话;批评另一方不尊重同学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会产生严重后果)。当时没说什么,以为处理好,让他们回班上课了。
第二次处理:
第三节下课后L和Z吵进办公室,L说Z诬陷她。
班主任简单询问,想等第四节下课找K询问具体情况。
第三次处理过程:
第四节下课后,班主任找来K,让她写下歌词,了解清楚L确实没参与。
看到歌词,班主任很生气,批评了K,嘲笑别人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
K不认同班主任的观点,认为是小题大做。
班主任见学生不认同,很生气,认为学生顶撞了自己,继续批评K。
班主任说K说遇到类似情况可以帮助解决,K说不需要,班主任再次来火,认为学生无组织、无纪律,请家长。
最终K还是没有意识到错误,在班主任眼中还是散漫、目中无人。
王晓春老师评价:
1.班主任要分清学生的问题类型,分类解决,不能一概而论,把所有问题看得比较严重。
2.学生问题,多“民间”解决,班主任只插手最重要的事。
3.把精力放在批评欺负人的学生身上的同时,还要帮助被欺负的学生调整自己的言行。
4.没必要通知家长的时候通知家长会降低自己的威信。
王老师认为这个班主任工作细碎,表面化,缺乏提纲挈领。
二、我的思考
阅读这一章节,对照案例中的班主任,在他门身上多多少少发现了自己的影子。
案例1中班主任发现班级中有多个小群体,如临大敌,缺乏冷静,缺乏探究意识。案例2中的班主任迷恋自己的威严、教育效果,不容学生反复犯错、不认同自己的看法,陷入情绪之中,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究其原因,是迷信师道尊严目中无生,自身观念不能缺少现代化、民主化。
这个班主任以为之前自己处理过,学生就不会再犯错了;以为批评了双方,双方不吱声,问题就解决了;以为教育学生一番,学生就必须认同自己的看法;以为如果学生出现问题,学生就一定会接受自己的帮助;以为说请家长,学生就怕了……一次次的以为被推翻,这个班主任一次次被惹怒,陷入情绪之中,不能及时抽离,在情绪的掌控下处理问题。这个班主任一次次被惹怒 ,情绪失控,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他迷信自己的群力、威严,师生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班主任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不能宽容异己之见。
想想这几年的班主任经历,这样的情形也发生过不少次。一次,班上一女生(考试多次考班级第一,后来被证明确实是作弊的)向往告状说宿舍同学说她坏话,到处传她考试作弊。之前我曾在班上说过不能背后八卦,更不能传谣言,一听成绩好的学生被造谣,很生气,没有去调查研究,就把她宿舍同学拉过来批评一通,好几个女生都被我批评哭了。现在想来,在这件事的处理上,犯了案例2中班主任类似的错。
要想构建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必须转变观念,要朝“科学家”型班主任迈进,成为学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研究学生,也研究自己,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打造良好班风,实现学生和自身的双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