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听到蒋军晶老师,内心充满好奇,于是就百度了一下。蒋军晶,中小学高级教师,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杭州市十佳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学团特约讲师,全国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华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出版专著《打磨课堂——蒋军晶小学语文典型课例》、《蒋军晶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蒋军晶老师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上,大胆实践,形成“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语文教学风格。
成长的最快的方式就是模仿,然后内化成自己的,再进行创造。在听蒋军晶老师教《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候,这堂课的重点在小说三要素之一——“情节设计”的感受上,他利用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拓展,将铺垫、悬念、这些文学概念无形之中沁入学生心中,将知识点在学生心中“扎根”,看似无心实则有心。
蒋老师首先由课题入手,指出了“监”的读音,解释“监生”的意思,先说明了课文背景。他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发现同学们刚刚拿到文本,蒋老师运用教育机制,给同学们时间进行默读,接龙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熟悉课文。课堂表扬机制一直都是正强化,课堂语言随意又经过深思熟虑。
然后在讲授课文中,蒋老师直接抓重难点讲,先讲严监生的“两根手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清晰明了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同学们逐步发现并完善严监生的心理活动:生气——愤怒——绝望——满意。通过引出情节、悬念,我也学习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表达手法。
最后,课外拓展,练习回顾同一表达手法,学生对知识点加以巩固,对表达方式加深印象。出示两段节选,遮住部分文字,先让学生们读一读,再猜一猜故事情节,提出悬念,然后和展示答案,大家在一起欣赏,反思。让同学们对比,巩固,回味,反思。
蒋军晶老师摒弃了繁琐、臃肿的设计,就好像撇去了大树枝繁叶茂的树叶,留下树枝的骨干,让学生从课本入手,还原课本,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再输出答案,共享思路,这样使课堂更有效。学生自己经过思维火花的碰撞, 得出甜美的果实!这比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效果更好!
蒋老师在讲课途中,开始温和敦厚,幽默风趣,高潮汹涌澎湃,结尾耐人寻味,清晰透亮。这样的像过山车一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感兴趣和喜欢呢?我听的也津津有味,被蒋老师睿智的课堂和教育机智深深地吸引,沉浸在小说中,也学会了怎样使学生聚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渲染上面。由此可见,听一堂好课,比读几篇教学方法效果好得多。
蒋老师的课很接地气,很真实。突然想起来一句话: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我想说: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课堂。尤其是蒋老师的多面向阅读教学,第一部分是指向“体验”的阅读;第二部分是指向“表达”的阅读;第三部分是指向“思考”的阅读,第四部分是指向“策略”的阅读。这也提醒我,作为一位老师要自己处处留心,多思考,自己要先有深度,有容量,才能在课堂上看似云淡风轻,行云流水,实则每一问题,每一句教学语言都是经过打磨的,经过深思熟虑,都是有意义的。将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少讲,重引导,精心设计好问题,环环相扣,做好铺垫,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可以,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老师旁敲侧引就好,不要喧宾夺主。我认为只有会提问题的学生,才会真正的会学习。你试想,倘若学生们的问题都提的精准并且有价值,那以后学习文章的时候,岂不是会触类旁通,甚至猜中题呢!当然,这需要过程,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把目标变成结果,还需要加点时间。
蒋老能站在新课标的高度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课堂实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蒋校长从自己的亲身经验出发告诉我们每个普通教师,只要自己肯付出,一个平凡的教师也能从平凡走向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