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红尘修行的鱼儿–《论语新解》第四十九天

今日读: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一篇里有很多关于季氏的故事,感觉孔夫子对此人很是不满,有很多篇是在批判他的,我去查了一下季氏是何方人物:

季氏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指的是鲁国的季孙氏,也就是季康子。季氏是鲁国三桓之一,三桓是指鲁国的三位权臣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季康子是季孙氏的代表人物,他掌握了鲁国的实权,与鲁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季氏作为鲁国的大夫,却要去祭泰山,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孔子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这种行为不合礼制,会引起混乱。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当时的礼制和尊卑秩序。孔子对此表示极大的不满,认为这种僭越行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孔子通过泰山之神的比喻,强调了礼制的重要性,认为即使是山林之神也懂得礼制,更何况是人呢。

这一章在于强调了礼制的重要性。礼制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更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只有遵循礼制,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孔子的感叹不仅是对季氏的警示,也是对后世的深刻启示,提醒人们要尊重礼制,维护社会的尊卑秩序。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在于即使是神仙也不能为所欲为,得要为民服务,否则要神仙何用,所以,我们也是一个务实求真的民族,这种民族特性也是我们能够在数次危难时刻自救的原因。

我觉得孔子对于礼仪的尊崇提现了对社会规则,也就是软法规的尊崇,这样的规范可以上管神仙,下管黎民,这样的规范从上到下大家都遵守,就会形成一股合力,让大家团结起来,但是,也有弊端,容易僵化,不愿变更,一旦有变化就会被弹压,就容易夜郎自大,闭锁耳目,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强大的王朝都是海纳百川的,遵守规范的同时又有灵活机变,合理吸纳外来先进的文化,吸为己有,而一旦规则制度僵化,王朝就走向没落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