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理浅说》(42)
结束语:中医的“发现”
中医理论始于《黄帝内经》,成于《伤寒论》,发展到“火神派”。《医理真传》的内容诠释了中医的真谛,火神派学说承前启后,延续了中医正宗医脉。
郑钦安先生注重“一气阴阳”的人体生理意义。强调“阴阳两气合一”“五行合一”“六经六气分而为三阴三阳的阴阳二气,二气合一”的整体思维,从阴阳盛衰辨认生理的病态,突出阳虚阴虚的辨证。因而,治则为阳虚扶阳,阴虚滋阴,绝不有误。阳虚阴虚均分上中下,有扶阳滋阴的对证方剂。郑氏强调如何辨认阳虚阴虚的真象,应避免认假为真,而误用方剂。
郑氏之阴阳辨证强调真阳真阴对生命生理的意义。坎中真阳,离中真阴,二而一,一而二,彼此互为其根,一升一降,往来不穷,生命不息。郑氏重视阳气对生命生理作用,真阳主人体之气的运行及变化。君火居上,以统乎阳;真火居下,以统乎阴。“二火虽分,其实一气,诚阴阳之主宰。”维持生命生理与病理。
郑氏立足一气阴阳,阴阳变化,诠释《伤寒论》。病有外感内伤,不外六经六气,三阴三阳各有主气,客邪入六经化为病,有规律可循,有经方可治。六经病变总不出真气盛衰,阴阳之变。
《医理真传》告诉了后人:(1)中医是什么?中医从气的角度观察人体生理和病理,治病在于调阴阳,祛邪扶正。重阳不弃阴,祛邪又扶阳。(2)中医应该如何诊治。以阴阳盛衰关注生命的整体,分析阴阳盛衰就包括了八纲之阴阳、虚实、寒热六部。以三阴三阳六经定病位之表里二部,兼顾五行生克,三焦气机。依阳症阴症病情各有治方。
世人用中医,总是顾此失彼,方不对证,似是而非。如以下几对方面尤为突出:病症与病证彼此不能相顾,药方与病情彼此不能相顾,阳与阴彼此不能相顾,等等。其认识本质就是医治事件的整体与局部彼此不能相顾。
《医理真传》让我们发现中医是如何立足整体(阴阳),通过局部(病症)变化去做到治病医人的,做到人体整体与局部彼此相顾。人体生理的认识是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问题,医学问题的思考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就此,中医给予了伟大的认知视角。
最后,补充说明一下。由于文集的内容是浅说中医医理,以医理明白,用药才能圆通为出发点,重在论“理”而少论“药”。但是在《医理真传》中医理与药方是相结合的,其中介绍了许多经方的运用,读者可以自行研习。(黄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