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的课题是《知行合一:文化的实践理性》。
谈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不能不提王阳明。这一课,胡老师选择以王阳明为主角来给我们讲解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中的“知”指的是道德认知,他谈的“知行合一”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适的认知和实践范畴的问题,而是专指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关系问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胡老师说它是“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特征的自然结果”,并把它概括成两点:
一是“知行一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如果一味强调“知易行难”,其实仍然是一种不知,不是真知。
二是“知行并重”。只有将“知”落实到“行”上,“念”才实现,“行”才是真正的“念”。
一个东西,如果你真的把它想透了悟透了,会没有与之匹配的行动吗?人之所以寸步难行,往往在于还没有站到这个东西之上,所以伴随它的疑惑能够占据人的心灵,让人产生不了行动的力量。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底线在哪里,如果只是通过他说了什么来识别,可能是不准确的,而是要从他选择了什么、做了什么,才能真正地加以辩识,因为道德具有实践性。否则,一个声称自己要做好人的人就可以扮演好人,一个热衷口头作秀的人就能佯装君子。
作为学校老师,我也常常意识到,进行德育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上出一节优质的班会课,或者是否向学生教授了道德的知识。难点往往在于学生有了基本的道德判断后,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带动和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的实践。
在教育中传授和表达道德的概念和知识,只是一种言语的启发,身体力行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和行为尽可能触碰我们最高的视野和具有道德性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