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学、你不想上班?这类门诊帮重燃热情
清晨的挣扎,藏着多少未被看见的困境
清晨,闹钟的声音打破宁静,当你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看着熟悉的天花板,涌起一股强烈的抗拒情绪。“好烦,又要上班/上学了”这种“不想上班/上学”的情绪,如影随形。
“不想上班/不想上学”,曾被认为是“矫情”,如今逐渐成为困扰无数人的现实难题。自2024年以来,全国多家医疗机构陆续开设“不爱上班门诊、厌学门诊”,这类新兴门诊的挂号量持续攀升。
从“不被理解”到“正式接诊”
社会需求激增:曾经,人们把不想上班/上学归的情绪归咎于“懒惰及叛逆”,实际上,这可能是焦虑/抑郁、适应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而开设此类专门门诊,正是为了让这类隐蔽的心理困境得到专业识别。
降低“羞耻感”:“如果直接挂心理科,同事/小伙伴看到会怎么想?”这是不少职场人及学生族求助时会存在的顾虑。而“不爱上班门诊、厌学门诊”这类更具场景化的名称,降低了心理求助的“标签感”。
多学科协作:“不想上班/上学”的背后,往往不是单一的心理问题,因此,此类门诊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
为什么会“不想上班/不想上学”
压力承受过载:职场的“指标焦虑”和学生族的“升学压力”,是最常见的诱因。2024年《中国职场压力报告》显示,68%的职场人每月至少经历3次“压力爆棚”时刻,其中“任务deadlines密集、业绩目标过高”是主要原因;而在厌学的青少年中,“作业过多、考试频繁、家长期望过高”的占比达61.3%。
人际关系困境:职场中竞争、上下级矛盾和校园里同学冲突、师生误解,比任务本身更让人疲惫。某职场社交平台的调查显示,45%的人曾因“复杂的同事关系”产生离职念头;而教育部的监测数据显示,在厌学的青少年中,19.2%曾遭遇校园霸凌或孤立,23.5%与老师存在沟通障碍。
目标困惑:职场中的“职业倦怠”,很多时候源于“价值感缺失”,2024年职场调研显示,53%的人认为“工作只是为了赚钱,没有成就感”;而青少年的厌学,也常与“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对未来没有规划”相关,某中学的问卷显示,42%的学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大学”。
生理因素:营养素缺乏;睡眠紊乱;内分泌失调等,这些生理层面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当作“矫情或懒惰”。
走进诊室,能获得哪些帮助?
精准诊断:此类门诊是通过“问诊+量表+生理检查”的组合,区分“正常情绪波动”与“需要干预的心理/生理问题”。对于可能存在生理因素的患者,门诊会建议进行血常规、维生素水平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查等。
心理干预:心理疏导是门诊的核心服务之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减压疗法等,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思维模式。此外,还会为患者提供“情绪管理技巧”,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调节状态。
生理调节: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在评估后开具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但更多时候会优先推荐非药物干预----膳食调节就是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多家医院的此类门诊会联合营养科,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膳食指导,而石光团队研发的SAT膳食诊断和饮食行为训练系统,正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支撑。
多方支持:医生会主动与患者家人、学校老师或公司HR沟通,提供专业建议。
这类门诊,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争议/质疑:有网友质疑:“只是偶尔不想上班,也要去看门诊吗?这会不会是过度医疗?”还有人担心:“给不想上班贴疾病标签,会不会让年轻人更逃避责任?”
有门诊医生解释道:“门诊接诊的,是持续且严重影响生活的情况,而非偶尔的情绪低落。例如,一个月内多次请假、无法完成基本工作/学业,或伴随失眠、食欲下降等症状,才需要专业干预。我们不是把不想上班/上学本身当成疾病,而是帮助患者找到背后的原因,比如焦虑、抑郁、营养失衡等,这是对症治疗,而非过度医疗。”
挑战情况:开设这类门诊的医疗机构仍以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为主,基层医院覆盖率较低,且专业人才短缺也是,由于此类门诊医生需要同时兼具心理、生理、营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医生数量有限,部分医院只能由心理科医生“兼职”接诊,难以提供全面的综合干预;“不想上班/上学”的背后,还存在各种社会问题,仅靠医院门诊无法单独解决;
门诊背后的象征意义
尽管存在争议与挑战,“不爱上班/上学门诊”的出现,仍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标志着社会对“人的感受”,从“结果”转向“过程”。这种转变,也体现在对“情绪与生理关联”的认知上。。这种“身心同治”的理念,为解决“不想上班/上学”的困境,提供了更科学、更全面的思路。
除了看门诊,还能做些什么?
不要因为有“不想上班/上学”的想法而自责,告诉自己“偶尔抵触是正常的,我需要休息”;如果感到压力大,可以将任务拆分,任务完成后给自己一点奖励,积累成就感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Omega-3脂肪酸、镁元素,帮助稳定情绪;减少高糖/高油/高盐食物,避免血糖波动加剧情绪不稳定;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尤其是下午和晚上,以免影响睡眠。
按时吃饭,避免因饥饿导致的情绪烦躁,需要的话可以在两餐之间选择健康的零食补充能量,如坚果、酸奶。此时可以借助专业的膳食SAT工具,通过分析日常饮食结构,找到可能影响情绪的营养问题,并逐步调整。
每天固定睡眠时间,成年人至少睡7-8小时,青少年睡8-9小时,避免熬夜;每周进行3-4次有氧运动;每天用30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
向家人朋友倾诉,把“不想上班/上学”的原因告诉信任的人,他们的理解和建议,可能会让你豁然开朗;加入线上或线下的职场/校园互助小组,能让你发现“不是只有自己有这种困扰”,减少孤独感。
向“不想”的情绪温柔告别
“不想上班/上学”的情绪,它不是你的“敌人”,而是在提醒你:“该停下来关心自己了。”也许你需要一次心理疏导,也许你需要调整饮食习惯,也许你只是需要一个拥抱、一次休息。重要的是,不要害怕这份“不想”,也不要轻视它。当你愿意倾听自己的感受,愿意用科学的方式帮助自己,就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抵触的日子,也能慢慢变得有温度、有力量。而未来的路上,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会因为你的健康与热情,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