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又一处元代民居的题记
作者 诗村人
陈区镇中庄村一农家小院中的三间堂屋老宅,因门礅石上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XXX姬宅置X石匠天党郡冯XX”的题记,早在1996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高平还有一处元代民居的题记,即高平神农乡团池村张福民居。
在高平神农乡团池村下清化寺第四进院子正殿七佛殿西次间位置的台基上,有一处石刻题记,落款为元泰定二年(1325年),这个年号与七佛殿当时建筑形式相符,但这却是一段元代民居的创建题记。
清化寺七佛殿台基题记文曰:“粤闻新修宅院创建堦基祖宅西地安居家眷重大迁来东土以□□三□□其吉地谨修宅是以□□以记之叹其宅旺气巍巍天地二賴祖宗且夫□身无力□□修建父强母健子孝孙贤资材增长六畜重添故作其文□之金石□其以诒□□态以知之□岁次甲子乙丑季夏上旬有六日谨□泰定二年六月置本宅张福孝男张□□□□村□□”
虽然文字缺失多处,但仍不难看出这是一段民居的创建题记,户主名叫张福。从文字表述看与寺院建筑的修建没有任何关系。现在全国留存下来的唐、宋、金、元古建基本上都是庙宇等公共建筑,早期民居极少,元代以前有明确题记的民居尚未发现,元代已知有确切建造年代的只有高平姬氏民居,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另外阳城、高平还有三处推断为元代民居,可惜均无创建年代题记,故未能入选国保名录。张福民居应是高平第二处有明确年代题记的元代民居。姬氏民居建造年代比张福民居早31年,两处古宅的梁架结构形式相似度极高,是研究这一时期山西乡村建筑难得的实物标本。姬氏民居只留存下来一座三间六椽的正屋,而张福民居留存下来的是三座元代建筑,即一处完整的三合院布局,其中三座是五间六椽的大屋,这是一处元代高规格的民居建筑,且整体布局基本完整,非常难得,可谓国内罕见。奇怪的是,此院落后来成为清化寺的一部分,即第四进院落。清化寺第四进院,即张福民居原是一处三合院布局的院落,正房也就是清化寺中现称为“七佛殿”的建筑,是一座五间六椽悬山顶,另有东配房和西配房,都是五间六椽悬山顶建筑,三座房屋建筑形式相同,元代特征明显,与台基题记的元泰定二年(1325年)时代特征相吻合。南房应是这处院子的大门,现在称为清化寺的“三佛殿”,清代加宽加高改造,后完全坍塌,当时残存的后檐斗栱和内柱石柱仍能看出元代特征。整座院落地基较高,比清化寺的第二、三进院高出1.5米左右。2016年清化寺大修时,进行了重修。2016年维修前,张福民居除南房清代改造已失去原貌外,正房、东配房、西配房虽有损毁,结构尚能看清楚,三座大屋建筑手法完全相同,都是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的悬山顶建筑,梁架结构同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第二层梁架平梁对前后劄牵,劄牵后尾入蜀柱出头,无补间铺作,柱头铺作四铺作单假昂,短替木托橑风槫。南房虽已损毁,从残存的后檐枓栱可看出也是四铺作单假昂。这四座房子的梁架结构元代特征明显,应是在元泰定二年(1325年)同时或相距较短时间内建造。正房、东配房、西配房的梁架结构与姬氏民居如出一辙。
这座民居为何成为清化寺的一部分,目前还未发现明确的记载,但不外乎三种可能:一是因宅院主人皈依佛教,捐宅为寺;二是因其宅前就是清化寺,因寺庙扩建,购买了此宅院;三是宅主人因战乱、疫病等其它原因远走他乡,或成为绝户,宅院因临近寺院被寺院占用。诚然,具体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