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华杉讲透】:“我没见过能发现自己的过失,而在内心自责的人。”我们很难发现自己的过错,即使被人指出来,也不愿意承认,马上要跳起来反驳,把聪明都用在掩盖自己的过失上。
我最近对「人生而无知」的体会更深刻一些,这是端正学习态度的开始。
一方面认识到自己生而无知,日常存在很多因为不知情、无意识地犯错、伤害到他人等。但是因为不知情,无意识,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自己做错了或是伤害到了他人。所以就需要通过学习,改变观念和认识,修正自己的行为。所以学习是终身、一辈子的事,跟自己的能力、地位、成就无关。因为这些社会成绩,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面,并非全部。
这也是今天这句话中提到的“我们很难发现自己的过错”的情况。这其实跟人类的身体结构有关,眼睛的使用是向外看的,是观察外部世界的工具,我们更善于观察他人,指出他人的错,而不是看见自己。
另一方面是认识到「无知」是每个人普遍的状态,自己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知」的,我突然理解这其实就是「空杯心态」。因此也就不会对“不懂”带有有色眼光,觉得“不懂”显得好像不太聪明的样子,不讨喜。也就是说,当遇到了一个新事物,承认「不懂」才是虚心学习的开始,然后就是通过「格物致知」搞懂它,而不是假装明白。
其次是关于与他人相处时,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认知范围是不同的,不能用有限的视角/事情定义他人。可能在某些方面自己投入了很多的时间、研究得很多,所以比较了解;他人在另外一些方面投入了很多时间,研究很多,也会很了解。这个时候就是每个人的认知范围是不同的。大家聚在一起要做的是合作,也就是将自己擅长的部分分享出来,扩大彼此的认知圈。而不是就这一件事或某一个方面相互比较,比谁更懂更厉害一些。
我现在越发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其实很难通过单一维度的比较,得出一个好坏、强弱之分,只能是各有各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