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华杉讲透】:“诚意,就是不要自欺。你厌恶恶臭,是真心厌恶,一旦闻到就会马上捂着鼻子躲开;喜好美色,也是真心喜好,会立马看过去。这就叫自谦。「谦」,就是『慊』,快意、满足之意。「自谦」,就是自足。我们要在此处切实下功夫,发现自己是自欺,就加以制止;发现自己是自足,就加以培植,不敢有一毫之苟且,这就是慎独的功夫。”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王阳明喜欢引用这一段讲「良知」,他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就是『良知』。看到地上一泡屎,不需要先提醒自己,这是恶臭,我应该捂鼻子,然后再把鼻子捂上,而是不假思索马上就捂上了。在路上看到美女,也不需要先提醒自己,这是一个美女,我应该多看两眼,然后再去盯着人家看,而是不由自主就看了。这就是「良知」,良知自然就知,不用刻意提醒自己。那么,你修养自己的德性,也修养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不需要大脑控制,由脊柱神经控制,形成条件反射,那就是『致良知』了。什么是诚意?诚意就是不自欺。这句话振聋发聩。人若欺人,必先自欺。所谓自欺欺人,就是把自己骗过了,然后就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去骗别人。”
这一节,通过华杉老师的解读,我看到了「不自欺」的状态是:“不假思索”,也就是行为不是由大脑控制,根据选择和判断做出行动,而是由脊柱神经控制,做出条件反射般的行动。这种状态其实就是不自欺。
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出现“好的”“坏的”行为都会有,比如,看到脏兮兮的人就不能像看到干净的人一样自然地接触,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个时候头脑中可能会弹出一个念头是:不是众人平等嘛,不要有分别心去进行区隔。如果这个时候,忍着自己的不舒服和难受,去按照头脑的想法去行动,这其实就是自欺的行为。要坦然地接受,自己还有分别心,依然在进行区隔,无法真正无条件的接受每一个人,这是自己还可以进行修正和调整的点。而不是为了欺骗自己,感受到自己的不情愿,依然还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只是为了看起来的“好”。
行为的出发点是否来自「诚意」只有自己心里清楚,所以这个时候是非常关键的『切己体察』的瞬间。也就是说,当自己感知到自己在「自欺」的时候就要禁止,如果事后意识到、明白,下次同样的情况出现时就要及时制止;当明白自己是『自谦』就要在这些方面继续保持。
这个「切己体察」和修正的过程,也就是『慎独』,“只要求自己,管好自己,用力去行动”。
华杉老师在对「致知」进行解读的时候,讲道:“懂道理,所有的道理都要懂,才能辨别是非,诚意正心。”
这里让我理解了,有时候接收到他人对自己发出的“不善”的行为和言语,其实是他们不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们并不懂这些道理,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是在根据他们自身的本能反应和行为模式在做回应。他们不是故意在做恶的行为,而是不明白什么是善,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什么样的状态。
对于善而言,自己也会有本能的反应和模式伤害到他人。这里最重要的是,无论事后反思还是通过学习切己体察,看到了之后要笃行,也就是改正,按照本能的“善意”去诚意正心地做,如果做不到,就接受自己暂时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