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教学的评价与改进,诊断性评价——在设定单元课程目标和设计单元课程实施方案时,对学生对该单元内容的已有经验、兴趣、印象、认知倾向等进行的诊断和评价,是教学设计的前提资料。
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可分为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与旨在衔接旧课与新课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单元教学结束后,结合预设的单元课程目标,对单元目标整体达成度的评价。一个单元的终结性评价也是下一个单元设计实施之前形成性评价。
教学与评价活动一体化——借助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相互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探讨适应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为修正和改进学与教服务。即通过评价活动保障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教学活动。
理科课程评价的视角(日本初中理科):1、知识与理解的评价尺度;2、观察与实验技能的评价尺度;3、科学思维的评价尺度;4、对自然的兴趣、态度的评价尺度。
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对课程标准的准确理解、把握、分解、统合,结合学生的实际,设定具体的单元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理解目标、运用技能目标、科学方法目标、科学态度目标)、设计单元课程实施方案(单元课程纲要),再分解、细化为课时学与教的方案(突出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注重体验、讨论、感悟)。在实施过程中,适时运用好诊断性评价(学生对有关单元内容已有的经验、兴趣、态度)和形成性评价(对核心知识——概念、理论、方法、技能的领悟和掌握情况),及时调节教学活动。现实中,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树立起教学与评价活动一体化的观念,不同程度的欠缺设计并熟练实施精准的评价方案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