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的,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这里把“仁”翻译成为“真诚的心意”,恐怕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其实这个释义是结合上下文而得出的。前面谈说话和表情,这都是外在的表现,那内心呢?是不是有真诚的心意呢?这样的人行为的人通常少有真诚的心意。
孔子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呢?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承礼启仁”。通过真诚,引发人们内在向善的力量。这是儒家思想的特色,让我们从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让自己做该做的事,从被动变成主动。守规矩不是为别人,而是自己应该这么做。身为一个人,就要行仁义。所以孔子说,一个巧言令色的人,很容易只注重外表而忽略内心真诚的情感,到最后与别人来往都是做戏作秀,浪费了大好的生命,太可惜了。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在社会上找工作,表现得木讷呆板,说话也吞吞吐吐,那怎么找得到工作呢?找工作当然要巧言令色了,说得很动听,表情很热络,让老板看了很愉快,觉得这是个人才,可以用。这不是矛盾吗?我们学儒家的经典要记得孔子的原话,他说:巧言令色很少有真诚的心意。他说很少有,不是完全没有。我们就要在这个点设法提醒自己,不妨巧言令色,但是一定要有真诚的心意;只要有真诚的心意,巧言令色又何妨?这是表达我对别人的尊重。如果到任何地方都板着脸不说话,别人看到你那么严肃,一定会与你保持距离,这样也不好。所以,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本意,知道不要太注重外表,任何外在的言行表现都要基于内心的真诚,这才是儒家真正的教导。
谈到“仁”要分三层来看: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第一层,人之性,由真诚带来向善的力量。往后我们会常常提到人性向善,是因为真诚引发力量,力量也就是“向”,而“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第二层,人之道,是所谓“择善固执”,“择善固执”四个字出于《中庸》,“人之道,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第三层,人之成,人的生命的完成在于《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这样才是儒家的完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