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老子·第八十章】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许多哲学家想都想象过理想的国家或者理想的人类社会。
西方著名的人物包括:古希腊的柏拉图,他写了一本书《理想国》,提出由哲学家担任国王;16世纪英国的莫尔写了一本小册子《乌托邦》,描写了他所想像的没有阶级的幸福社会;17世纪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写了一本书《太阳城》,描绘了一个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的大同世界。
中国著名的人物也很多,包括:先秦的孔子在《礼记》中描绘了一个“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世界;先秦的庄子所期望的理想国由“圣王”统治,与柏拉图《理想国 》中的“哲学王”统治有相似之处;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详细勾画出一幅人类未来社会的美景——大同世界的蓝图。
老子作为一个政治哲学家,当然也会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同时,提出提出并描绘自己的理想国,也就是本章开篇的“小国寡民”四个字。
小国寡民的字面意思就是:国家小,人口少。为什么老子会提出这么一个理想国呢?因为他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他身处的时代,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爆发的。战争目的是把对方吞并,统一天下,结果是诸侯国数目减少,人民陷入了灾难。
因此,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才是最美好的社会形态。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本书《小的是美好的》,它是英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创作的经济学著作,于1973年首次出版,是舒马赫的代表作。该书虽然是经济学著作,但核心的主题却是“如何生活才是值得和幸福的”。舒马赫指出了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一些弊端,认为专业化和大型化的生产导致了效率下降、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破坏着人类的幸福。
《小的是美好的》这本书为舒马赫赢得了巨大的名声,可是他的观点不过是老子思想的现代版罢了。如何才能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呢?老子向政治家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工具也不使用。为什么不使用呢?老子没有说,但是道理其实很简单。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工具是源于技术的进步,但是,技术会从解放人的体力走向它的反面,病态增长不光破坏环境,还牺牲人的幸福。
第二,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要让人们畏惧死亡而不远行。这里的“远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远赴别国打仗,二是因天灾人祸而流离他乡。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其实,中国老百姓历来就有不愿轻易搬迁而留恋故乡的传统习俗。如果老百姓“安土重迁”,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虽有车船,却没有人乘坐;虽有军队,也没有地方部署。
第三,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统治者要让人民放弃文字,恢复结绳记事,回到更加古老的社会,回到懵懂状态中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正如他在第三章所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种如婴孩般的纯真与美好,是老子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好境界。
最后,老子描绘了小国寡民的生活景象:人民对饮食、服装、住房、游玩都没有什么讲究,满意度都非常高。邻国的人们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听得到,人民直到老死也不往来,更不要说出国旅游和移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