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解读《指南》“语言”领域
(一)倾听与表达
目标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误区点拨』
常见误区:
现象:孩子不能顺畅表达时,有的家长和教师往往说:“说话吞吞吐吐的,快点说是什么事。”“你说的是什么,我一点都听不懂。”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几乎仅限于“今天在幼儿园得了几朵小红花呀”之类。
诊断:不少家长和教师会随口指责孩子,也有些家长不知如何和孩子交流,只知道关心小红花。这样的家庭、幼儿园氛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能导致孩子误以为父母和老师不欣赏自己,也无法用正确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迷津指点:
父母、教师要重视与孩子的交流,主动和孩子对话。首先,教师和父母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和孩子说得再多也没什么作用。尤其是父母,要常和孩子聊聊小朋友之间的故事,幼儿园的事情,今天做了些什么,还想做什么等。父母和教师在和孩子交流时,不能只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无法展开的问题,或应付性地“哦”、“嗯”,应该多使用开放性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等,让孩子感到有话说。给孩子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机会,不仅能增进关系,交流感情,而且能够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而过分在意小红花,会让孩子丢失自我,不说自己想说的话,一味迎合老师或家长,等于用框框住孩子,使孩子无法自由发展。
如何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议”和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教育建议
1.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如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一起玩、交谈,相互讲述见闻、趣事或看过的图书、动画片等。方言和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为幼儿创设用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
2.引导幼儿清楚地表达。如:和幼儿讲话时,成人自身的语言要清楚、简洁。当幼儿因为急于表达而说不清楚的时候,提醒他不要着急,慢慢说;同时要耐心倾听,给予必要的补充,帮助他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