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高仙芝攻破小勃律,因此名声大噪,此番远征封常清自然也随其左右。同年十二月,高仙芝代替夫蒙灵察升任安西节度使,而封常清则在高仙芝的奏请之下升任庆王府录事参军并充任节度判官,受赐紫金鱼袋,而后又被朝廷加封朝散大夫,专门负责安西四镇的仓库、屯田、甲仗、支度和营田等事宜。
高仙芝每次出征,便委任封常清为留后使,处理军中的日常事务。封常清在军中威望与日俱增,然而仍旧有人挑战他的权威,不服从他的管理,这其中就有高仙芝的乳母之子郑德诠。
此时,郑德诠已为郎将,身为高仙芝乳母之子,自然与高仙芝的关系非同一般,高仙芝将他视之为兄弟,两人情同手足,其家中大小事务郑德诠无不知晓,因此他在军中的威望很高。
正是依仗这层特殊关系,郑德诠根本就看不起出生寒微的封常清,有一次高仙芝出征,封常清留守军中,郑德诠便在他的身后策马扬鞭,直冲而过,全然不顾军中上下级礼仪。
封常清决定惩治郑德诠,以整肃军纪。于是,他将郑德诠请入节度使宅院,打了六十军棍,郑德诠当即气绝身亡,封常清将其面朝地拖了出去。高仙芝的妻子和乳母在门外嚎啕大哭,想要救下郑德诠,可于事无补。
她们将此事告之高仙芝,高仙芝颇为惊讶,但是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封常清是秉公执法。后来,封常清又斩杀了两名违法乱纪的军将,于是军中股慄,无人再敢挑战封常清的权威。
公元751年,唐军兵败怛逻斯,高仙芝被调回长安,接任他做安西节度使的是王正见,可是王正见在任仅仅一年便死在了西域。此时,命运再次眷顾封常清,他被朝廷委任安西副大都护之职,虽说名义上是副职,但因为正职空悬,封常清成为安西都护府的实际掌权者。
封常清虽出身寒微,但是他并未妄自菲薄,凭借着自信,出众的才学和果决的行事风格,才得以在军中崭露头角,当然他的成功也离不开高仙芝这位贵人的相助。
由于充任留后使,封常清并未参与怛逻斯之战,这也为安西都护府保留实力并得以迅速恢复元气奠定了基础。或许,怛逻斯之战高仙芝未让封常清随军出战,也是对安西都护府最好的安排。
在封常清的苦心经营之下,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得以恢复,仅仅在怛逻斯之战后的两年(公元753年),封常清便率军征讨大勃律。
此番出征的队伍中就有参与怛逻斯之战的副将段秀实。唐军率先攻克了大勃律的边境重镇菩萨劳城,随后一路所向披靡,长驱直入,向大勃律内陆迅速挺近,消灭了大勃律的大量有生力量,大勃律国王只得开城投降,宣布脱离吐蕃的控制,归附唐帝国。
次年,封常清入朝,唐玄宗加封他为御史大夫,授予他的一个儿子五品官职,并赏赐一套豪华府邸,还追封他的父母爵位。同年,北庭都护府节度使程千里回京入职,朝廷随即令封常清代理北庭都护之职。
北庭都护府位于安西都护府之北,其统辖的范围包括天山以北和阿尔泰山在内的广大地区。此时,处于人生高光时刻的封常清,成为唐帝国西域地区的真正主宰者。
不过,生性朴实的封常清在巨大的光环面前并未骄傲自满,他依旧保持简朴的生活,身边仅有两匹私马,而且对部下赏罚严明。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或十四年(755)九月,地点在轮台。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此诗是为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是写边地战争的诗歌,直写军情战事,写战局之凶险与气候之严酷,反衬出唐军誓师出征之声威与高昂士气,表现出全军将士坚韧不拔、雄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全诗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结构严谨,抑扬顿挫,情调激昂,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生动地反映了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岑参以创作边塞诗而著称,在担任判官期间,创作了数首诗歌歌颂封常清的丰功伟绩,在这首诗歌的结尾“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一句,充分展现了作者心中封常清高大伟岸的形象。
然而,盛唐的景象并未持续下去,正所谓盛极而衰,就在封常清被封为御史大夫之后仅一年,安史之乱爆发。封常清并不了解安禄山铁骑的威力,在唐玄宗面前夸下海口,结果平叛不利,大败而归,最终身首异处,他的人生结局以悲剧而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