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
“现在亲子关系好了,大女儿有什么事愿意跟我说,周五下午放学的时候给我打电话说她可能发烧了,让我去接她,我立马答应,给她请假接她回家,接到她摸了摸额头不是很热,回家后闺女说妈妈,我要是不发烧怎么办?我说不发烧是好事啊,说明咱身体健康,请假就请了呗,正好咱好好休息一下,休息也一种学习,那我这周末也想请假,我想睡懒觉,我说闺女你能把你的想法跟妈妈说,说明你信任妈妈,说明咱俩关系好,你想睡懒觉说明咱的身体需要休息,那就这周末在家睡觉,好好休息,睡觉也是一种学习,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给她辅导班老师请假。当闺女提出想要休息的时候,我真正看到孩子这个人,感受她的感受,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到校,到晚上十点到家,日复一日,真的很辛苦,这周好好休息是为了未来几周能坚持下去,把当下的事件放到孩子整个人生周期中,这都是小事,不具有决定作用,所以当她需要休息的时候要支持她,让她休息,及时补充能量,让她在下周一的时候有能量去上学。所以这两天都是睡到自然醒,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给她准备好饭菜。”
这个故事是从心时代一个老师的公众号转载过来的,这个妈妈真正的做到了关注孩子这个人,感受到孩子的感受。这个老师在学习初期,也遇到过“一开始孩子会说妈妈,你学习了之后,说话比以前好听了,但背后的意思没变”。
我也想到了最近女儿说我,妈妈我感觉你想生气一样,我已经很克制自己不要散发出包子味了,可还是会无意识流露出。课程学了什么理论,就迫不及待的用到孩子身上,结果适得其反。
我想这应该就是我进入的学习误区吧,自己常常带着焦虑,孩子怎么能稳定呢。学习不是为了调整孩子,而是自我成长去影响孩子,继续泡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