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高六李娟丽/分享1635天2024.06.04周二/共1611场(累计630场/本周 场(咨询)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导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导论》——第十三章 机构、团体及组织的实务工作P366
读书———
机构要求案主在干预计划上签名,以保证对案主自身干预计划的知情同意。第二次会谈暂停阶段皮特会把目标制定或者的目标记下来,短暂休息后与案主回顾这些内容,并询问案主这份内容打印出来后是否愿意在上面签字之后,会给案主建构解决之道的反馈,案主离开后,他会运用从两次会谈里获得信息形成初步的预估干预计划。不过Peter对这种需要他妥协的形式感到不太满意,首先建构解决之道是没有必要询问案主有关问题的细节及历史,第二当案主在这份计划上签字后会给案主的目标固定下来,其实会谈中思考各种可能性才会对他们更有帮助。因此Peter折中的办法让自己与机构聚焦问题的取向保持一致,同时采用焦点解决取向进行目标制定,并在第二次会谈中融入建构解决知道所有的要素。另一种处理拒绝聚焦问题取向的记录,要求的方法是将问题解决取向与焦点解决取向相结合,记录主要以医疗模式为主,记录症状、所受伤害及诊断的疾病名称,然后服务中开始采用焦点解决取向,并重新修订记录内容将许多焦点解决与优势为本的问句包含在该记录中,这样的会谈记录包含了探索症状与问题,以维持医疗所需的要求,但同时也要求实务工作者询问例外的发生,记录上次会谈或接触后案主有哪些方面变得更好,以及是什么帮助案主达成自己所界定的进展。虽然这种将焦点解决问句融入问题解决取向的个人记录会使实务工作者无法完全停留在案主希望的愿景,以及与此愿景直接相关的过去的成功经历与优势上,但这种记录方式的确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询问及对能力的询问,为案主与实务工作者的互动带来更多平衡。如果有关案主能力的资料都可出现在最初预估和进展的记录里,这些记录并提供了一个与案主相关的更为完整与正向的途径,而这也可以提供给未来任何可能接触案主档案的专业人士,以便他们在实务工作中加以利用。
———学习、分享
今天看到妈妈接孩子放学的场景,有非常多的感触,想借此来分享:从单位里面出来的时候,先看到一位漂亮的女士走在前面,后面有一个小男孩,是妈妈去接孩子放学吗?为什么有这样的疑惑呢?因为他们全程没有交流,还保持着一段距离,所以不确定他们是不是母子俩。这个孩子七八岁的样子,一路行走的过程中,女士全程腰板儿挺直,目不斜视往前走。孩子忽而跟后面有一段距离,忽而走在左侧,我猜测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他们始终保持各自的走路方式,他们之间也一直有一段距离。直到过了马路走到一个转弯的时候,看到孩子胳膊伸了一下,似乎想拉着妈妈,但妈妈依然挺直腰板走路,没有看孩子,孩子就放下了自己的手。我站在路边久久目送他们远走的背影,这时候看见孩子凑到妈妈跟前,妈妈侧了一下身子似乎有交流,但只一下妈妈又往前走,这时我才确定他们是一对母子。这一段很平常很普通的孩子放学的路上,我内心的触动是什么呢?也许有我自己内心的投射,也许有对这位孩子内心的想法的一些解读,也许这个孩子极度想要跟妈妈有亲密的接触和交流,也许妈妈正在自顾自地想着自己的事情,但这个妈妈却有明显的拒人千里的感觉,即使孩子也没办法坦然地接近她,因为她的目光和表情一直都是纹丝不动,似乎所有的外界跟他没有关系,压根儿没有给孩子交流的机会,也许就忽略了孩子。其实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是一个多么好的亲子单独共处的时段,也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亲子交流的机会。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恰恰这个时候有一对母女从我身边经过,孩子和妈妈有说有笑的,女儿把自己手中的冰棒伸到妈妈嘴边,妈妈轻轻的尝了一下,这个场景实在是太温馨了,一下子把我从前一段的情绪中拉回来了,我不禁也微笑着看着这怎么念,非常羡慕这个孩子能享受到妈妈这么温暖的关爱。回看全程没有一句对话,也没有一个对视的母子,也许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需求,也许孩子也不知道像妈妈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我相信两个孩子的内心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作为一名看客都激起了我内心的许多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