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 情感剥夺的母亲:缺失的照顾、共情与保护
>>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其内心都有一种无人可以依靠的悲凉和绝望感。如果在你非常需要他人支持的时候,你回头发现身后空无一人,那么,你肯定存在保护性剥夺,也就是你的父母是“不靠谱”的——当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孩子的人格主要是通过内化父母的人格特质而形成的。因此,如果父母没有自我力量,孩子要么过度保护自己,形成虚假的力量感;要么认同父母,自我丧失力量。而爸爸作为力量的象征,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疗愈代际创伤 》侯玉珍
一个孩子试图向父亲或者母亲求助的时候,即便其实是他的错,家长也要慎重。
因为一个试图自己解决问题,不肯告诉爸妈的孩子,至少已经被父母拒绝过3次以上,才试图自己去“摆平”。
这背后,是对他人信任的破灭。
父母作为孩子信赖的根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矫正器”。不要试图去做“指点型”的父母。这里面的技巧是,孩子往往有误区,你要引导。
一般说来,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候发生的矛盾,基本是“我先看到的那个玩具,他却先抢了”等类似的问题。
这时候,往往性子急的家长会骂孩子“你傻啊,为什么不去抢回来”。
这对于不会分析的孩子来说,是另外一种伤害:他会本能地认为自己的委屈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反而让父母很生气,他不知道父母为什么生气,自己的委屈也没有能解决。
正确的解决方式是首先对孩子表示肯定:是吗?来,爸爸/妈妈抱抱你。让孩子在你的拥抱中得到“温暖的力量”。
然后一步步引导孩子正确描述当时的情形:
“那个玩具是什么啊?“
”是个紫色的大象“;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那个玩具啊”
因为是幼儿园新来的。
那老师有没有规定谁先玩呢?
“老师没有规定,就是一大堆的玩具都堆在桌子上,但是我先喜欢的,可是瑞瑞比我跑得快,他先到桌子边”。
“这样啊,你看老师没有规定你先玩,而瑞瑞只是碰巧也喜欢那个大象。”
“那你有没有跟瑞瑞说你也想玩呢?“
“没有,我跟瑞瑞不好,我怕他”。
这样就找出了孩子间问题的根源:对某个人不够亲密导致了不能主动沟通、达到自己想玩的目的,却很委屈。
“那么你试试跟瑞瑞说,让你玩一次,看看瑞瑞答应不”。
结果第二天孩子间的沟通很愉快,不仅玩到了大象,还跟瑞瑞成为了好朋友。
类似的问题在孩子之间会经常发生,如果家长只是一听到“某某抢了某某”就火冒三丈,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向你倾诉。
往往就会形成上文所说的“孩子要么过度保护自己,形成虚假的力量感;要么认同父母,自我丧失力量。“
总是试图以暴制暴,不会想办法沟通,对这个孩子来说,是无益于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