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死亡无惧,是因为对生命不尊重,是因为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曾经有一个16岁的读者对我说,他学习不好,无论怎样努力都学不好,他觉得愧对家长,愧对家族,常常会有轻生的念头。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悖论,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可以为孩子去死,但是,他们却不能接受孩子平庸地活着。
孩子一定要优秀,一定要出人头地吗?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呢?如果他无论怎样努力都考不出成绩,这辈子都成不了学霸,你还爱他吗?你还会对他表现出爱意吗?
浮躁的社会,急功急利的家长,重重压力下的孩子不知道生命的本真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所以,死亡在家长嘴中,极尽避讳,但在孩子眼里,并不可怕。
乔布斯说,死亡是最伟大的发明。
17岁时,乔布斯接受了死亡教育,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而后的33年,每天都“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去完成自己最想做的事。所以,他才能一次又一次创造科技的奇迹!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死亡,因为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生命。我们的孩子可以不成为乔布斯,不成为学霸,不成为社会精英,但一定要成为他自己!
下一次,当孩子问我们,什么是死亡时?你想好怎么回答了吗?别逃避,正视死亡,就是尊重生命,我们谈论死,是为了珍视生!
那么,当孩子问什么是死亡时应该怎么回答呢?应该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性格用不同的方式。
1948年,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调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程度不一,应该有差异地与孩子谈论死亡。
【0—4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少主动提出疑问。孩子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的概念,因此这个阶段不应该主动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话题,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时候与孩子谈起死亡,反而会适得其反,更多的关注点应该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建立其安全感。
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父母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方式跟孩子解释死亡,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奶奶去天堂啦”、“狗狗睡着了,要做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5岁—9岁】:学龄前的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死亡的含义,但经常会问及与死亡相关的问题。面对这类问题家长不应该恐慌,更不能吓唬孩子,应该坦然回答不躲闪。
因为家长的坦然会让孩子认为死亡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家长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忌讳或禁止谈论时,就有可能把死亡这个概念和可怕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而产生恐惧。
【9岁以后】:这个阶段的孩子逐渐对死亡有了成熟的认识,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地,更是永久性的。
这时家长不应该通过编造的童话故事去忽悠孩子,更多地是理性地告诉孩子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还可以与孩子共读一些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陨落的书籍、画册,借此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死亡,是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的确,给这些从未经过世事,从未经历过生死离别的孩子们讲解关于死亡或者去世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但是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就等于让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他们也一定会对人生的意义有更多的深入思考,并明白今天的重要,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