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认知觉醒》上篇:内观自己,摆脱焦虑p13-29

金句摘录:

️第二节,焦虑:焦虑的根源

直面焦虑

做总比不做强!事实上我们更应该跟自己的过去比,哪怕好那么一点点,也是值得的!

焦虑的几种形式

第一,完成焦虑。总是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每天都活在截止期限面前。

第二,定位焦虑。在零基础阶段就直视该领域的能人们,这就是错误的对标。

第三,选择焦虑。

第四,环境焦虑。

第五,难度焦虑。核心困难无法回避,要下决心与之死磕。

️焦虑的根源

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被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最简单的方法是反着来。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第三节,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

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认知规律,耐心的倍增器

复利曲线,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加。想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需要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人类的天性,在欲望上急于求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总是停留在舒适区了,复利曲线和舒适区边缘是一对好朋友。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比如,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时常以这样的标准指导自己学习。

有耐心的人会牢牢盯住长远价值,所以不会因眼下文章的阅读量低而缺失动力系统也不会因为别人而焦虑不安,毕竟各自所处的阶段不同,只要持续创造价值,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怎样拥有耐心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感觉自己开始失去耐心了,就温和地对自己说:“身体里那个原始人又出来了,要理解他!”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明智的做法是和它们沟通,这也是理智脑最擅长的,和自己对话。通过自我沟通和引导,本能脑和情绪脑产生了安全感。不要强行对抗,也不要自责,让冲动适当缓解一下也很有效。耐心就是这样,不能急于求成,允许自己缓慢改变,甚至失败,无论结果如何,和自己对话都会产生效果。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它们只在乎是否舒适。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最高级的策略。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感悟反思❤️: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在“完成焦虑”和“定位焦虑”里一直拔不出来。因为自己内心缺乏安全感,害怕不做事被抛弃,来自潜意识底层本能求生的欲望,我就必须让自己停不下来,停不下来我才觉得自己在做事,别人就不会责怪我。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把每天的计划列的很长,一个空档的时间都没有,做完这个马上做下一个,通常一套流程下来,还有很多事没做完,自己也快累死了,然后陷入自我怀疑,我怎么会这么无能?这点事完不成。超过我的计划,我就焦虑。不过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已经把“每天计划”,改成了“每日日常惯例完成情况”,如实的记录自己一天做了什么,把休息时间也加进去,每天复盘的时候,我就不焦虑了,因为我可以可视化的看到自己做了什么,哪些没有完成,没有完成的原因。都了然于心,然后如果是重要的事前一晚尤其快睡觉的点没有完成,我也不会焦虑了,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就赶紧睡觉,这个没有完成的事就放到第二天的要事优先里。这样,极大的缓解了自己的焦虑。然后刚好看到这本书,发现某些自己的改变和书中的知识点吻合,找到自己合适的节奏,就像一个好学生,不光光成绩好,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今年自己开始做自媒体博主,一下子跨界三个领域,读书博主、美妆博主、养生博主。发现半年以后做的最好的是读书博主,虽然读书博主目前“成绩”是最差的。养生号是和老公共创的,前期精力时间投入的最多,两个月就成功起号出了两篇爆款,结果被封了两次,导致锐气大减,和老公没信心一起做了,暂时先放慢脚本,大家先做自己的。所以急于求成,快速拿到结果不是好事,走得快摔的重,当然也不会放弃这个号,只不过目前暂时缓慢更新状态了,毕竟传播健康生活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快速做号做数据的。美妆号不温不火,放了中等的精力,更新频率也比较低,目前也在接广告了,通常自己会一口气拍一大堆,然后想着每天剪辑一篇保证每天出摊,但是实际上没有精力日更。倒是读书号,这三年养成了一个读书打卡每天输出的好习惯,用文字的形式每天记录,输入书中的内容金句摘录,然后输出今天看书的反思感悟,当然这也是有基础的,以前自己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只不过以前是自己写不会分享出去,现在会每天分享,至于有没有人看自己不是很在意,哪怕一个人看了有共鸣有帮助就好,实际上我的分享也让很多伙伴有了共鸣,有帮助,所以,正是因为没有功利心和在意别人的评价,这个习惯倒是坚持下来了,都不需要自律和毅力。读书短视频是今年才开始的,因为每天都读书,加上现在有AI的协助,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新素材。一开始,确实有功利心,想要做爆几个视频,然后变现。后来,慢慢在每天的更新里找到了乐趣,觉得这样视频形式记录一下,就当看过的书归档整理,还挺有意义的。一直我发现我的家人成了我的“忠实粉丝”,不光我爸妈,我姑姑们,叔叔们都在每天看,给我点赞。读《了凡四训》的时候,说经典的知识一定要分享出去,也是布施,如果我让我父母看书,他们不会看的,亲戚更不会。结果歪打正着,用了短视频的形式,他们会每天看,我爸妈甚至也把《了凡四训》跟着我的视频看了一遍,了解了一些东西了,他们现在还会给我提意见,视频拍摄制作,怎么样观感更好,我爷虚心接受了,不断进步。让我觉得作为这个读书博主,赋予了更多意义。虽然目前发了100多条视频了,没有一篇爆款,三个赛道里成绩最差,哈哈但是这个事却是我越来越喜欢做的事,传播知识。去年一年上了夏老师的“复利人生”陪跑,其实对复利有了很深的了解了,即使陪跑结束,我现在还会每天“复利人生打卡”,主要记录每天工作的事,还有有意义的事,功过薄,每日反思。

作为一个自媒体,新媒体从业者,过去行业里讲的最多的就是做这一行就是要快速,一个月账号没起色没爆款基本没希望,三个月还没有直接倒闭,在过去这个快节奏的行业里,快速起号更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表现。但实际上,无数案例,起的快死的也快,而三个月起不来不代表后面起不来。很庆幸,这个行业这两年已经从快速起号带货变现转到个人IP的深耕,经历了这几年的迭代,大家知道快速没用,持续深耕,产出优质内容,坚持每天出摊,比一切套路都重要。今年因为AI的崛起让这个行业又颠覆了之前的认知,还是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媒体新媒体是非常符合“复利”的,量变引起质变,行动力和坚持决定成败。所以,先完成后完美,持续更新,就像养成日常习惯一样,比一切都重要,而不是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准时出摊一年,已经打败99%的人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