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今早阅读了本书第九章内容——惩罚不公平。
记得很多年前在漯河生活时,每年春节前后的那几天,出租车司机都会把起步价由平时的6元提高至10元。至今还能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心情——一边迫不得已坐上出租车(因为即便提价,也很不容易坐上出租车,毕竟想坐车的人太多了) ,一边在心里咒骂着出租车司机借机敲诈。
后来网约车出来后,绝大多数网约车都会采取“高峰时段加价”的做法,尽管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这种模式,但内心里还是感觉不舒服,认为网约车不诚信。
上述现象,在这一章中被作者用专业知识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在评估一笔交易时,理性的经济模式应该是将价格和价值这两者进行比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将价值同价格及其他因素相比,比如是否公平。
举个例子: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天气里,我们出门时没有带伞。走进商店一看,店老板竟然把一把平时只卖5块钱的雨伞价格提到了10块钱。我们会是什么心情呢?一定会非常愤怒,认为不公平,很可能宁愿淋雨回家,也不让这个无良的商店老板得逞。
但问题是,当我们的关注点只放在(公平)上时,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对于我们来说,因为所处情境的变化,商店服务的价值(不被淋湿地回到家)也跟着增加了,即便商店并没有付出额外的努力。
由此可见,公平原则总是会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公平这一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心中。那我们如何去评判一件事物到底公平与否呢?在很大程度上,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它和努力程度有关。
也就是说,评估一件事物所需的努力程度是我们用来评判它值不值得要价的一个通用捷径。
想想一个场景:你回到家,发现钥匙被锁在家里了。没办法,只能叫锁匠过来。假设一个锁匠来到后,费了一个小时的劲,累得满头大汗,终于打开了门,向你要价100元;而另一个锁匠来到后,只用了2分钟就轻描淡写地打开了锁,也是要价100元。
在你内心里,你觉得是前一个锁匠要价不公平,还是后一个锁匠要价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