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批评也不表扬,怎样做教育?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之一,打破了我们的惯性思维。
我们通常认为,当孩子做对时可以多表扬他,让他有成就感,有就可以做得更好;让他做措施,我们要给予批评和惩罚,长点记性,下次他就不会这么做了。这也是我们很多父母和老师的法宝,的确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出了听话的孩子,但却培养不出真正积极乐观有主见的孩子。
阿德勒心理学观点认为: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有的母亲会赞美帮忙准备晚饭的孩子说:“你真了不起”、“做的真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语言,表扬孩子,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表扬背后其实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控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批评和表扬一样,无论是“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控。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他是为了操控孩子,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孩子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操纵对方。
同样表扬是一种评价性的语言。被表扬人得到的是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
他赞同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成是横向的关系,也就是平等的关系,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的,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那我们说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就会产生价值感。
就拿孩子学习这件事情来说。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或老师无法代替,我们要首先建立在正确理解这件事情的基础上,再去考虑做别的事情。具体就是不能居高临下的命令去学习,而是努力的帮助他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的能力。
今天,读过一个绘本《点》,一个小男孩在美术课上什么也没有画。下课了,老师来到他身边,提醒他可以画一头北极熊,可是小男孩表现出非常愤怒的样子,说自己什么也不想画。
最后他竟然在自己的纸上戳了一个点。想不到老师竟然鼓励了他,把他的这个点装裱成一幅画,挂在办公室里,这无疑给小男孩很大的激励。
后来,老师把小男孩说话的所有的画,有的就是胡乱的涂鸦,全部都收集起来,办了一个画展。小男孩太有成就感了,他终于喜欢上了上美术课,喜欢上了画画。
在这里老师的做法非常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在面对小男孩有学习问题的时候,他并没有批评,而是把小男孩的画装裱起来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搜寻小男孩的画办画展,用这样的方式鼓励他,激励他,给他自信,让小男孩产生了画画的兴趣和自信。
试想,如果面对画不出画的小男孩,老师一味的批评或者强制他画“不交作业不许走”,那小男孩会喜欢上画画,有后面这样的成就吗?
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真正的教育是唤醒,是激发,是推动,不是靠简单粗暴、短期见效的赏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