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梁艳分享737天。网络中级五期。2019.05.27
昨晚是讲师七期的磨课的时间,昨晚也是第一次磨我的课。课是以前的微课,主题不变,架构不变,内容上作了调整、补充。给七期群老师分享时,进行了压缩,大约33分钟吧。拿出来“磨”,是6月份要做一场2个小时的分享,期待通过讲师七期每位优秀老师的独特视角给予我指导,能使我的课的质量与之前有不同。我想要的,都有收获到,感谢大家倾囊相授!感谢老师们的真诚和坦诚!感恩我们的团队的力量和智慧!
收获满满的同时,老师们的一些话也萦绕在耳边,让我停下来思考和反思:我的思维方式、应对策略、习惯的语言模式。像放电影一般边回忆边捕捉磨课过程中与每一位老师的对话内容,或许是自动的、潜意识的抗拒、无意识的防御让我不自觉地喜欢用“否定、狡辩”回应大家给我的指导?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在彰显什么?微课完美无瑕还是能力过人?似乎都不是,因为在七期这个团队里,大家的水平是有目共睹的,成长是个慢动作,是需要时间的;那又或许是我说话的语气不够柔和、语调过于硬、语速过快、言语不够软太直,才给大家造成一种感觉——我不愿意听到别人的不同声音,我不高兴大家给我建议;又或是情商太低?不会与大家很好的沟通?在3Q (智商、情商、逆商)中,我认为自己的逆商最高,其次是情商,最次是智商。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虽然我的IQ 指数偏低,但是我不笨。”又或许是我习惯的回应方式是对对方的不尊重,我一边期待听到老师们的指点,一边又在否认着对他们的期待,还是当时太直接地表达了我的想法?比如关于标题——“你幸福?想要更幸福吗?”以问句形式出现,会不会让听众感受到是在被质疑被质问而不舒服?我的想法是,当被问及“你幸福吗?”可能会有个人别觉得这是讽刺,往伤口上撒盐巴,噢我生活的都挺悲惨了,你啥意思?但紧接着还有一句“你想要更幸福?”也就是说不论前一句话是否刺激到敏感脆弱的人们,但人人都想要更幸福,也暗示着不论你现在是否幸福,你往下听,都会学到如何让自己更幸福的密码!对幸福的期待和向往,我想正常人都不会排斥和拒绝的吧。反思到这儿,我在想,自己是否又是在“找理由狡辩”呢?为自己开脱呢?忽然觉得,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以后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觉察自己的“隐形”坏习惯,即使是真实的真诚的东西分享出去也要让他人舒服,否则也会伤到人,让他人生厌,而有所保留,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想起前两天刚刚学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听到的看到的,只是他愿意听到和看到的,他不愿意听到和看到的会自动屏蔽。比如上“格式塔”课时,老师沿讲台随意走动的过程中,笔从老师手上落到了地板上。这时老师问坐在前排的同学刚刚看到了什么?有同学说是老师将手中的笔“仍”在地上了,有同学说是笔掉在地上了,有的同学说是老师在玩笔(拿着笔在手上摇晃)没好好拿着,所以掉地上了……最后,老师回答说,是笔自己掉在地上的。说完之后,就有同学质疑。老师示意停,然后说,你们将看到的如实说出来是没有对错的,只是那时那刻的你们心里面看到的“现象”罢了。是的,所以在我们学习的团队里,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没有优劣,只有不同视角。所以他人的指导,只是他人视角下的另一种存在,与此刻站在你的视角下是否相吻合,还需自己定夺。所以,为了学习,为了成长,有话直说,不必考虑、顾忌、纠结得太多,否则还不如不说,在解释与解释之间也会离说出来的初心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