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晚的讨论重点放在以下两方面:1、本文最吸引我的表达形式有哪些(1-3点);
一、《逆时针》这篇小说最吸引我的表达形式
1、语言叙述生动流畅。
①老段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小镇上撅着屁股干了三十年,教过的学生数以万计,还培养出了一个在首都念大学又在首都工作的好儿子。在那个小镇上,是空前的,至今也还是绝后的。老段笑眯眯地接受老伴儿的批评,多少年了,他早把这批评当成私密的夸奖。谁能教三十年的书又培养出一个好儿子?全镇找不出第二个。再说,北京的确很大,来三次了照样大。所以老段又重复一遍:“就是大。”
②老庞看见老段正在点烟,一把将香烟从他嘴上揪下来,说:“就知道烧你的白纸棍!把鸡蛋拿出来!”老段把嘴角往上拽拽,从包里拎出一塑料袋挤扁了的煮鸡蛋,起码有十个,屋子里一下子充满了刚刚变质的煮熟的鸡蛋黄味。
①上班时见到段总,我就说我们段郑悉尼的小名取得好啊。段总说:“好什么?硬邦邦的,我倒是喜欢她哥家那小杂种的小名,歌德。”听得我一愣一愣的,那个是学文科的,叫莎士比亚不是更酷。“没办法,”段总说,“有孩子你就知道了,烦着哪。我爸妈是不是不高兴了?”
2、人物描写幽默中带些心酸。
①老庞感觉脸上的皱纹在一根根往下挂,如果对面有镜子,她相信镜子里一定会出现一张难看的苦瓜脸。老庞在那一刻绝望极了,儿媳妇没有错,毛病都出在自己身上。
②那真是邻居相见,分外眼红,老庞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邻居是和老庞年纪差不多的老太太,多少年都在一起聊天,她为老庞的激动感到难为情。“哭什么?”她说,“好像儿子、儿媳妇让你受多大委屈似的!”老庞心里嘀咕,委屈大了,但嘴上硬气得很,自己的儿媳妇,没的说,对她和老段那个好啊,比儿子都贴心。这个面子得要。
③老年人带孩子对婴儿不利。大概是暮气太重,不能让孩子活泼。那个新来的小王正咿咿呀呀地逗牛顿,声音欢快悦耳,情绪高昂,如果牛顿现在就会笑,一定笑得咯咯的。老庞一下子觉得自己老了,习惯性地摸一下脸,无数道皱纹汹涌而至。
3、细节之处描写真实,让人仿佛身临其中。
①时值黄昏,公园里的人多起来,狗也多起来,跟人一块儿遛弯儿。你想象不出竟有那么多的狗,而且一个比一个长得不像狗,有像猫的,有像熊的,有像熊猫的,有像狐狸的,还有像耗子的。正儿八经长一张狗脸的很稀罕。
②那天老两口儿在儿子的二十一层里一直干到了天黑。看上去哪个地方都清清亮亮,一抹布下去还是脏。都说北京风沙大,一点儿都没错,大到一定程度门窗都挡不住,该怎么进来还怎么进来。都收拾好,老两口儿坐在沙发里相互看看对方,迅速达成了两个共识:第一,这是个好家。第二,看样子儿子的确闹大了。如果说他们还有第三个共识,那就是:好,真他妈好。
③老段被扶起来坐在床沿上,右手搭上老庞的肩膀,左胳膊只能弯,左手像僵硬的鸡爪一样毫无规律地乱抖。老段的右嘴角开始往上拽,舌头也不灵光了,老段说:“我,的,左,脸,是,不,是,没,了?”一串口水掉下来。老庞看着他的脸,左半边基本上像木瓜一样板着,偶尔逃跑似的哆嗦一下,相比之下右半边脸上的动作和表情就显得极其夸张。老段的脸上仿佛藏着两个人。等等。
城乡习惯差异,婆媳矛盾,晚年如何养老的小说我也读过很多。但这篇读下来,让人仿佛身临其中。我现在在省城与儿子一家同住,有些事,更感同身受。人到老年,就要不停的调正自己,让自己从顺行的生活状态过渡到以儿子儿媳为主角,自己为配角的逆行状态,凡事看好吧。
二、个人对“逆时针”的理解
我理解的“逆时针”。①老段夫妻一生按部就班,如顺时针一样规律的工作生活。到了老来,来到北京,想帮忙帮不上,想留下又留不住,主动权慢慢失去。在北京的日子,仿佛按逆时针一样逆行生活,别扭又无可奈何的适应。
②老段老两口一生都按正步向前的步伐行走。后来发现在鹅卵石小路上“逆行针”锻炼身体也挺好。从不习惯到习慢也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其实正着走,也一样锻炼身体,但他看到人家逆行针走,他们也随着走,这也是一种从众或认同。
逆时针倒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段的某些想法。除了天伦之乐,他在北京终于找到了另外的一点儿乐趣。傍晚的几十圈倒退让他有了点儿奔头儿,他又跟我说:“其实北京也是不错的,过日子嘛,静下来哪儿都一样。”
老段开始松动他坚守的认知。他是“京漂”是奔着孙女来的,儿子需要他们,他们就靠上,无怨无悔,不需要他们,他们需要改变思维,自娱自乐,随遇而安。
③世间大部分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
终将分离,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他们的子女成家立业了,有了自己的儿女。做为父母就是辅助子女。有一天,父母会成为老小孩,需要子女的照顾,这也是人生的“逆行针”,生命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