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个情感博主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对人对事抱有期待,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底下有近百条回复,一一看过去,大部分都在说,这是一件坏事。
也有很多人说出了自己的故事,都是曾经对某些人事怀有希冀,但最终落空,满满的失落和伤心。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大概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就是从最初期望到最后失望的过程。
所以,现在人们总说减少期待这回事,总觉得只要现在不上心,将来就不会伤心。
这几乎成为了一个普世的价值观。
然而你发现了么?
想要真的对人对事减少期待,甚至没有期待,是特别困难的一件事。
因为只要一旦和其他人事产生交集,人自然而然就会投射一些期待在他们的身上。
更重要的是:
很多人把减少期待当做了一种【手段】。
以不期待来换不失望。
却说不清楚如何减少期待。
要我说啊,少期待这件事并非是一种手段,不是人用来换不受伤的方式,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分寸感。
期待原本应当是积极的情感因素,即是希望可以被实现的目标,又是纯然的希望感本身,承载着我们对人对事的向好之许。
然而,期待和现实的差距,却总让我们陷入低沉的消极情绪之中。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期待是所有心痛的根源。
那在人际关系当中,其实就可以反过来这么去理解:
没有期待,关系反而舒服了。
-
人们在谈论减少期待或没有期待的时候,是在谈论什么?
其实,是在讲人要减少【不合理】的期待。
什么叫不合理?就是由 A一定到 B 。尤其是这个A 和 B还不是你真正的认知。
比如,依据他人经验产生的期待——
很多时候,我们的期待并非基于自己的需求,也不一定与我们目标有关,只不过是觉得别人那样很好,自己也想那样。
比如,并不确切的模糊不清的期待——
人总是希望遇到一个对的人,要过上理想的生活,但进一步去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理想的,如何做到,却不知道。
比如,寄托在他人身上的期待——
所谓寄托,就是希望别人能够解决自己的生命课题,渴望他人拯救,渴望他人能帮助自己,太过依赖,也太过轻信。
这些不合理的期待,都会给自己造成一个后果是:
行至半路,不知所云。
有一种混沌感。
你不知道这份期待是否还能实现,你可能也失望失落,但你并没有学会减少它,而是依然想要试试看。
继续走着走着,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迷茫。
当你把所谓的期待当做你对人对事的【唯一途径】,注定就会失望。
这是一种必然。
-
有一个问题,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
就是期待这件事,其实是非常【单一】的。
我们希望别人对自己好,希望目标达成,希望努力就会成功,希望很多事情都朝着自己想象的方向发展。
这是一个由 A 到 B 的过程。
然而,人生也好,他人也好,其实是【复杂】的。
这是一个由 A 到 BCDEF 乃至更多的过程。
也就是人们经常会抱怨的,结果不遂人愿。
明明只是希望到 B 这样一种好的结果,最后却得到了更多更多伤心的难过的失意的离谱的结果。
而这,原本是不由自己掌控的。
不合理的期待,说得直接一点,其实是一种【掌控欲】。
试想,你和一个人交往,你希望他对你好,希望他无比在意你,你甚至首先交付了全部,而想要得到他的全部。
这些都是期待,但不一定能得到单一的期待结果。
这是一个风险问题。
而这种掌控的背后,其潜意识就是错误的将人际关系归到单一发展的轨道上。
一定要认知到一点是——
我们与外界的关系,并非是线性关系。
不是简单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是多维的不稳固状态。
不要奢望你能够和谁,或和什么,永远一辈子牢牢固固地绑在一起。
都会失去的。
-
或许,很多人还有一种并不自知的【双标状态】。
自己无法做到情绪稳定,无法做到什么事情,却要求身边的人扮演好情绪稳定和一直滋养着你的角色。
这事儿怎么说呢,认知起来的程度可大可小。
就像一句话说的:你在做你自己,你却要求别人为自己,或不让别人做他们自己,这就是一定程度的双标,也就是不合理的期待。
我在周日的图文推送《只要你不害怕失去,那你会强得可怕。》里,提到了一个观点是:
对于得到这件事的躺平意识。
于期待而言,其实也要有一点【躺平】意识。
这里面的深层逻辑是——
我并不惧怕单一的结果变成多维的结果,我在期待的时候,其实也给自己留了口子,可以接受更多的结果。
对人对事抱有期待,也要记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不要自己一下子全部扑上去,那自己会受伤,对方也会感觉窒息。
更不要期待一个人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满足你所有的心理需求,没有这回事。
这是人的一种【托付心态】。
自我价值不足,自我存在感不足,就需要外面的补给和别人的迁就。
而当你期待别人如何去做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隐形要求】,严格来讲,其实是不公平的。
少一点期待,其实是少一点对人对事的掌控欲。
更是给自己一些可呼吸可接纳的空间。
当你在人际关系中,把期待这件事不当回事,关系反而会更舒服。
因为,你不再死死盯着那个结果尤其是要求唯一的结果,自然就会感觉轻松很多。
更重要的是,这是你在曾经经历过很多之后,终于对人际关系里的琐碎、无聊、较劲,拥有了【豁免权】。
-
最后:
减少期待这件事,并不是一种方法论。
方法论都是直接简单明了照着去做就好的方法,而减少期待却是一种复杂和自己密切相关的思维逻辑。
它里面所包含的,不仅是更加准确和客观地看待其他人事,更是对自我的认知,与对自我更多的给予。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刘嘉玲的一个采访。
她提到和王菲的相处模式,王菲说想见她,于是她们约见面,然后坐在一起喝茶,各自发呆,只偶尔说一两句话。
主持人惊讶地问,这有什么好见的?发呆就在家好了啊。
刘嘉玲说,王菲想见我,就只是真的想【见】一下。
这个采访中的小插曲被我记了很多年,这可能就源于我对舒服人际关系的理解。
大家自然而然相处,呆在一起,或不呆在一起,都好。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一个人如果打心底允许一切发生,就无异于诸事顺遂。
如果将这句话放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最终的认知可能是这样的——
我不是不渴望更好的人。
但我与更好的人相处,不是因为他多么好,而是我也很好。
不是因为他有多好,所以我扑上去。
而是我也很好,他为我而来,我觉得他也不错,我们相互吸引,彼此缠绕,缔结亲密关系。
关系虽然稠密,但我们依然互为个体。
走了很长的路,我们或许密不可分,但真的到了要分开的那一天,他依然是全然的他,我依然是全然的我。
我的意思是:
我们只是曾经的生命旅程中有过一些交集。
但我依然,还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