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3:第一节 课程性质
性质就是指事物的特性,本质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语文课程最主要的特征,体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在现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百年历史中,课程性质问题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核心话题,他是对语文课程本体的追求,是统率语文教育全局、决定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三个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对语文课程性质做出了厘定,总的来说,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越来越完善、丰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继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途径、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地位等问题,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课标解读
2022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2011版课标相比,2022版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学习的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学习课标精神,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
语言文字运用指向"言语"。王尚文先生在《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一文中比较了语文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其他课程学的是言语内容,即教材"说了什么",而语文课不仅要学习言语的内容,还要学习言语的形式,即教材是“怎么说”的。课标将语文定位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再加上"综合性、实践性",就是为了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区别开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人们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进行语文教育大讨论之后对语文课程特点达成的共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强调的是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语言和文字是人们进行日常交际的工具,语文课程正是要教会学生利用 祖国通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工作和交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为语文课程在带领学生进行祖国通用语言的学习中对"人"的关注,它既是指教师不应忽视教材内容本身所含的丰富的人文价值,也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每个活生生的人的关注,即人文关怀。需要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既相分不杂,又相依不离,二者是“统一"的。
与2011版课标相比,2022版课标特别补充:"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依据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学时,语文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理解文本意义,获得情感体验,受到精神熏陶。与"课程性质"中的这一要求相呼应,2022版课标在"课程理念"的第4条特别提出了"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要求。毕竟,语文课不是语言理论课,它不以单纯地理解、掌握知识为目的,而是要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能说会道、能读善写的现代公民,因此必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揣摩、体味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和规律,积极地给学生搭建交流、表达的平台,引导学生开口说、动笔写,在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当然,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在课堂的“言说”过程中,更在日常学习、生活的"践行"中。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世界,打通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
2022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这就点明了语文课程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要求与目标。
学习2022版课标精神,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表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