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1,常见问题,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例如,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
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
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2,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的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3,常见的否定孩子感受的做法有:
否定感受,讲大道理,给出建议,质问提问,偏袒对方,过分同情,业余心理医生。
4,正确的做法是:试图了解对方的感受,产生共情。肯定孩子感受的对话:
虽说你刚睡过午觉,但你仍感觉累。
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
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
5,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一,全神贯注地倾听。
二,用呃……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三,说出他们的感受。
四,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感受。
二,家长心不在焉与全神贯注地倾听,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1,儿子:艾瑞克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我说吗?
爸爸:我听着呢,接着说。
儿子: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爸爸,你在听吗?
我在听你说的每一个字。
没有,你根本没在听。
我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听你说,继续。
还是算了吧。
2,全神贯注地倾听
儿子:艾瑞克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我说吗?
(爸爸转身认真的听)儿子: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而且还使劲儿打的他真讨厌。
你猜怎么着?我从现在起,要和丹妮玩了,他从来不打人。
(被认真倾听的孩子自己是有办法的。他只需要父母理解他的委屈就够了。)
三,否定孩子的感受和说出孩子的感受,给孩子的感觉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1,女儿说,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爸爸应答,别难过,宝贝儿。别哭了,不就是只小海龟吗?
女儿继续哇哇大哭。
爸爸说,别哭,我再给你买一个。
女儿依然哭着说,我就要这个海龟。
爸爸很生气的说,你真是无理取闹。
2,说出孩子的感受是这样的。
女儿说,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爸爸说,哦,是吗?真没想到。
女儿继续说,我还教她玩游戏。
爸爸说,你们在一起挺开心的。
女儿泪水涟涟的说,她是我的好朋友。
爸爸说,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
女儿继续回忆,我还每天给他喂食。
爸爸说,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海龟的。
(不少父母不会这样做,他们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四,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不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我们可以用幻想的方式实现愿望。因为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女儿说,我要吃脆饼。
妈妈说,真希望咱家能有。
女儿说,我就要。
妈妈说,听得出你很想吃。
女儿说,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
妈妈说,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
女儿说,那……我就吃点早餐饼吧。
妈妈说:好。
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比如,我看得出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
五,总结:
1,孩子的感受被搁置一边或者被否定,孩子会越来越生气。
父母越想让孩子停止抱怨。你就越被这个无理取闹的孩子激怒。
感受被否定时,结局往往都是这样,孩子与父母之间越来越走向敌对。
2,对于父母,当接受孩子的感受时,冲突在你们的互动当中就会慢慢被化解。就体验到真诚帮助的力量。
对于孩子,感受被接纳时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感到更爱自己的父母。当有人理解你有多疼的时候,好像就更容易忍受疼痛。也有勇气再次去面对这样的事情。
3,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