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丹硃——《画中游》补遗·(远岁拾英 6 )1978年
江南达者 童山雷
16、长烟落日孤城闭(1978)
范仲淹之千古名句“长烟落日孤城闭”,从来亦曾引起此心多少遐想。固然,以当时论,整个中国西北地区的风貌,在吾辈心中,不过只是一团浑茫的幻象而已。加之这毕竟所涉及的又乃是古代的景象,所以,一旦真想到要将其纳入己画中,须依据的,也就只能是在相关资料上看到过的物象图形。正如眼前所见,这幅小小的画作,画面上的城池,其造型是取自常见于连环画上的那种,还特意避免了城内外任何可引起有关“繁荣”二字联想的物事。其自然环境哩,虽是想当然,但也力求表现其阔旷、浑朴与苍凉。且是着重显示了那轮在延展“长烟”间浩荡地坠落的夕日,连同扑腾翻飞于周围的那一大群暮鸦。这不消说皆为的是渲染整个气氛。唔,究竟效果怎样,单凭自家在这儿饶舌,也没更多的意义,还是就请读者诸君,由随各自的认识或心境,予以观看与评定。唯得说明一点:画面左上角云天,分明是十来年前自己在输录这图片资料时,所留下的痕迹。只已想不起当时为什么会如此这般。其仅是为了加强画中气势而客观上处理不当,抑或是那儿原有着不满己意的题款,藉此一下子便抹去了?现今,象这种远岁旧稿的原件,寻找起来也不便,姑且就存一悬疑在此罢。
17、漠漠水田飞白鹭(1978)
这画题取自王维诗句,想来不消多加说明了。但画意本身,却完全与原诗无甚关系,倒是取自于个人在乡下时所日日面对的一个最平凡场景,仅是将其偶尔一现的瞬间摄撷下而已。此乃每每靠坐在咱那破旧八仙桌前,抬头斜望出去,房东家院坝旁几株久已为我所熟知的树:一杏,一梨,一枇杷,一棕榈,俱历历在目焉。背景则便是队里的一湾水田。冬寒时节,山中多雾。有时见那弥天烟云缭绕,漫目皆是一派灰蓝,竟恰与淡淡水墨间调入了点花青色相似。在此情形下,亦常有鸥鹭一类的白鸟翻飞于水田上空,故尔景观确也好看。当时即联想到了摩诘翁的这佳句,并想,待几时稍有空闲了,必是要将此画出才罢。其后教书生涯中,虽说不上真有甚闲,毕竟还能抽点时间以了此愿。于是一日搜览这心海中之芜杂意象,旋即眷属于斯境,遂如实付诸翰墨。画成,一度颇偏爱之,犹将其用作过彼年度自辑己作册页之封面。现不觉转眼间数十年去矣!或许就连这几株树,还在与不在,都很难说。而面对兹境,自己心中的感慨,又岂是这短短几行文字所能言清道明的?不过是略若提纲挈领,以利读者诸君闲观此画。
18、诗趣小景二帧(1978)
彼时因日日研读古诗,笔下画作,自然常见诗中情境。此示之画,一明显有诗,另一不过略取古诗中每具之境而已。其有诗者,诗云: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其为北宋大理学家程颢的一首七言绝句。回想吾辈初见此诗,却是在乡间一老木屋内:某人家也不知是甚时、由哪代人以软旧之黄草纸用毛笔抄写。纸上所抄多是《千家诗》上的作品,错落颇多(当然这也都是后来能买到书时才对照得知的),整个竟与“端公”(神汉)所画之符类似。但尽管如此,当时这心头亦被这意外的发现所深深地震撼。本想以自己的手艺,为其家老人又画个像什么的,将那纸本换走;但人家说是前辈留下的东西,舍不得。没法,也就只好尽数把那些诗抄了下来,于是稍稍有空便研习玩味,倒也得趣多多。日后在学校终将其转换为此画。人人心中的诗境各异,似也不消作甚解释了。另一幅题作《溪山烟雨》之画,其实多少受了些潘天寿先生《雨后千山铁铸成》一画的影响,唯其笔力不逮,情调亦殊,别是一种澹然蕴藉兼含嫩拙的意味。画俱在此,不再啰嗦。
(总 239 篇之第 16\17\18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同题影音版——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videolanding?nid=sv_6407104068317158645